导读:图为地契 蒋雪林 摄 中新网南宁6月12日电 (记者 蒋雪林)广西贵港市博物馆馆长冯桂淳12日介绍,该馆近日举办一期地契文物展,他在审核布展的地契文物时,发现了一张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长40厘米宽38厘米、立契人为刘文彩的民间“白契”。 冯桂淳介绍,这一地契的收藏者是贵港籍收藏家蒋先生。地契... |
图为地契 蒋雪林 摄
中新网南宁6月12日电 (记者 蒋雪林)广西贵港市博物馆馆长冯桂淳12日介绍,该馆近日举办一期地契文物展,他在审核布展的地契文物时,发现了一张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长40厘米宽38厘米、立契人为刘文彩的民间“白契”。
冯桂淳介绍,这一地契的收藏者是贵港籍收藏家蒋先生。地契来自成都地区,该地契系2014年蒋先生在成都古玩市场淘获。
冯桂淳表示,经初步考证,该地契应系刘文彩所有。理由有三:一是从地契纸质略微发暗、有零星霉斑点、墨迹受潮暗淡状况看,契纸来自成都平原潮湿地区,与刘文彩家乡大邑县气候条件吻合;二是从买卖土地虽只是六分多,却能动用“官尺”,计算土地面积精准至小数点后六位——面积只有茶杯那么大的“忽”看,与刘文彩的身份吻合;三是从每分地高达一百大洋高价,交易金额多达六百多大洋,却没有立契人刘文彩签字画押的情况看,与刘文彩有“管家”代理经营活动的情况吻合。
冯桂淳称,地契中有一个“继”字,不用繁体而用了简体字,这与地契的整体书写不太协调。因此,这份地契是否为刘文彩所有,存有一些疑问。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文物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份地契所立年份为1943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些地契中。
冯桂淳认为,这张地契对土地面积的计算十分精确,竟然精确到了百万亿分之一,除亩、毫、厘等耳熟能详的单位,还出现了有“丝”和“忽”,对研究中国古代土地清量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完)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