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丰富多彩的抗日游击战争丰富多彩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灵活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零打碎敲地消灭敌人,极大地牵制、消耗了敌人的实力。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
丰富多彩的抗日游击战争
丰富多彩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灵活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零打碎敲地消灭敌人,极大地牵制、消耗了敌人的实力。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翻……”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对抗击日军的地道战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最早的地道只是两三米深、仅有一个洞口的地洞,俗称“地窨子”、“蛤蟆蹲”。人民群众一个偶然的发明创造,让冀中区党委感到万分惊喜,他们很快总结了这一经验,并于1942年1月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从此,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成燎原之势。到1944年冬,冀中抗战地道已超过1.25万公里,整个地道战从冀中迅速推广到晋绥乃至整个华北敌后。
有了地道,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就形成了一道道纵横交错、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民兵们依托地道打击敌人,无论敌人走到哪里,随时都会有子弹射来,令敌人胆战心寒,连连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1942年,宋庄利用地道打死打伤日伪军1200余人,我军仅阵亡32人,伤41人。冉庄附近的日军经过多次失败后哀叹: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晋县(今晋州市)田村的民兵在1944年一年时间内,和日军打了20多次地道战,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最后日军派人来送信,说:“只要不打皇军,皇军决不动田村的一草一木。”
后来,聂荣臻元帅亲笔为地道战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
地雷战:防不胜防敌胆寒
地雷战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在反“扫荡”中创造的。当年,河北安国县民兵无意间将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伤了两个日本兵,群众欣喜之余纷纷仿效,利用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炮药或炸药,埋在田边地头、井台路面,打击前来“扫荡”的敌人。
山东省海阳县的地雷战威震敌胆,闻名中外。1943年冬,300多名日伪军到赵疃村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炸死炸伤敌人15人。敌人吃过苦头后,想出了一些排雷的办法。民兵们又研究出了“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们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鬼子的大队人马。在不断的实践中,民兵们先后制造和改进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30余种雷,使敌人防不胜防。敌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也难逃挨炸。民兵们还研究了一种在地雷腹中自动点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来的地雷小心谨慎地带回去研究,忽然轰的一声,地雷爆炸了,把屋子里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
地雷战给日伪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心理震撼,伪《新民报》因此惊呼:“踏进匪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麻雀战:“啄”得鬼子团团转
“麻雀虽小威力大,闹得鬼子难招架。”抗战期间,我抗日军民通常编成若干个战斗小组,出没于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街头巷尾,如同麻雀啄食,避实击虚,相机而动,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反击时,我们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打不着,追不上,甩不掉,吃不好,睡不着,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痛苦境地。后来,这种战法被刘伯承元帅总结为“麻雀战”,是地方武装打击日本鬼子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游击战法。
在反敌“扫荡”、制敌“蚕食”中,我广大军民运用“麻雀战”,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一次,敌人以10倍于我的兵力,沿莞太线向我杨西地区进攻。我千余名民兵在敌人进攻的15公里战线上布下“麻雀战”战场。民兵们携带土枪土炮、火药铁砂,占领了道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敌人还未立稳脚跟,民兵们便鸣锣击鼓、吹响号角,满山遍野杀声四起。敌人在低处,机枪打不到民兵,民兵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就这样,来“扫荡”之敌走了15公里,挨打了15公里,损失数百人。
后来,刘伯承元帅在谈到范村战斗时曾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战’,有时‘麻雀’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呢。”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