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潇湘集团 《青春激荡的年代》在湖南浏阳开机 制片人张葆青 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 胡耀邦生平经历

 202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7-09 9:18:52
导读:开机仪式现场  进入北大荒,至今开车也要几个小时,有一段路程仍要下车走,制片人张葆青和他的团队这一路脚上沾满了泥,“可以想象当年没有公路,步行进入北大荒是多么的不易,而且还要把它开发出来。”张葆青说。 从湘江北上黑土地,张葆青为的是寻找胡耀邦的足迹。除了北大荒,张葆青他们还去了江西共青城,数次进京与...
开机仪式现场 


  进入北大荒,至今开车也要几个小时,有一段路程仍要下车走,制片人张葆青和他的团队这一路脚上沾满了泥,“可以想象当年没有公路,步行进入北大荒是多么的不易,而且还要把它开发出来。”张葆青说。

  从湘江北上黑土地,张葆青为的是寻找胡耀邦的足迹。除了北大荒,张葆青他们还去了江西共青城,数次进京与胡的子女面谈沟通。

  “今年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胡耀邦又是湖南人,我们就在考虑以什么方式来纪念。”张葆青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

  开机仪式现场

  筹备

  拍这部影片是“上面”的意思吗?

  7月5日,影片《青春激荡的年代》在湖南浏阳开机时,剧组并没有主动邀请媒体参加。但随后,这条消息还是迅速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因为这部影片的主角是胡耀邦。这么些年来,也是他第一次成为电影中的主角。

  编剧王青伟回忆,大概在2013年的下半年,该影片就开始进入了筹备阶段。

  今年6月24日,《青春激荡的年代》的名字出现在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示的6月上旬电影剧本备案立项公示中,结果显示“同意拍摄”,备案单位为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这也是名单上108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部2014年就拿到了“影剧备字”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胡耀邦将第一次作为主角出现在大荧幕上。这是“上面”的意思,还是电影公司的主动提议?

  制片人张葆青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今年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胡耀邦又是湖南人,我们就在考虑以什么方式来纪念。”潇湘电影集团拍摄了很多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胡耀邦还是一个空缺。该集团首先提出了要拍摄这部影片,和提出拍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电影一样。

  然后就开始找编剧、谈想法,进入酝酿阶段。

  筹备方将拍摄的题材锁定在1952年到1957年之间,决定表现胡耀邦和青年人的故事。1952年,胡耀邦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这一组织于1957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5年正值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期,许多有理想的20几岁青年人前往北大荒、开辟江西共青城,在各行各业为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胡耀邦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工作,鼓励他们为新中国追求理想”。

  “我们想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激情的东西,也希望他们能够了解解放初期的那段历史。”张葆青表示,之选择这个时间段来作为拍摄的主要内容,还因为共青团作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很少有影片表现,胡耀邦则是共青团创立初期的领军人物。据了解,片中不包括1957年后涉及大跃进和文革的历史。

  据张葆青介绍,在电影的投资方和出品方中,除了潇湘电影集团外,还有湖南世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长沙星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两家民营公司完全出于对胡耀邦的感情参与了这部电影。

  创作

  编剧两次进京与胡家人面谈

  作为从胡耀邦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张葆青表示拍摄这部电影,除了遵循历史材料之外,没有对胡耀邦的感情,是拍不好的。

  在已经开拍的影片中,胡耀邦的故事根据历史真人真事进行拍摄,另外还有两对虚构的男女主人公,讲述这些年轻人在解放初期时的困惑、积极向上,还有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开垦北大荒、建设青年城,受到了胡耀邦的关心和鼓舞。其中,男主角喻大华的原型就是当年北京市团委的一位年轻干部,曾经到北大荒建设边疆。

  这样的创作方式类似于今年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邓小平的故事线是历史真实,而印小天等人扮演的年轻人的故事线则多为虚构。“这样故事更有可看性。”张葆青说。

  担任编剧的王青伟已经多年承担红色题材电影的编剧工作,曾经创作过毛泽东、陶铸等历史人物的主题电影,但对他而言,这部电影确实很特别,因为这是第一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而且此前的影视作品中也从来没有写过团委书记的角色。不过这部“特别”的电影没有限制王青伟的创作,“我把他当做历史人物来写,电影并不前牵扯对历史人物的政治评价。”

  王青伟说,正如片名“青春激荡”一样,胡耀邦当时担任青年团书记,还不到40岁,非常年轻,他本人也很有激情,个性鲜明。

  在创作前期,王青伟阅读了能找到的关于胡耀邦的各种书和文章,当然也包括此前产生巨大影响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他同时也采访了胡耀邦的秘书高勇和胡耀邦的家人。“采访秘书,主要是了解胡耀邦作为一个平凡人,他的个性、习惯、细节,比如他的讲话特点、姿势。”

  除了制片人张葆青会转达胡耀邦的两位儿子的意见外,王青伟还两次赶到北京与胡德华见面,谈了大半天。“主要谈电影艺术的东西多一些,大家都想把第一部以胡耀邦为主的电影拍好,在和艺术没有太大冲突的前提下,他们的想法我们都去消化,不同的想法经过磨合也能达成共识,总体来说是很愉快的。”张葆青表示,胡耀邦的家人对电影很关心,但不会干涉剧本的创作,双方的合作很顺利。

  此外,创作团队也前往沿着胡耀邦当年的道路实地采风,前往北大荒、共青城和其他胡耀邦工作过的地方。此前有报道称,该片受到了政府的很大支持,张葆青表示,影片能开拍肯定是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更多是在各地采风中给予的支持。进入北大荒,至今开车也要几个小时,有一段路程仍要下车走,张葆青和团队成员的脚上一路沾满了泥,“可以想象当年没有公路,步行进入北大荒是多么的不易,而且还要把它开发出来。”

  审批

  比一般红色主题片修改次数多

  《青春激荡的年代》的题材属于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王青伟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此类影片的创作需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基本原则,即在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上不能有虚构,在台词等细节上不用过于拘泥。

  按照规定,此类剧本完成后需由中央革命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进行审查。据了解,除了领导小组中的党史、军事、影视等方面的专家外,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也会参与影片的审查。

  去年12月,剧本送审。“他们对我们这个题材是肯定的,也进行了一些修改。”王青伟说,领导小组把关很严、修改很细,主要涉及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一些台词和提法,同时也对艺术方面的不足进行了修改。王青伟表示,这部作品并不涉及太多敏感问题,胡耀邦的地位是受肯定的,作品中的时期也不敏感。

  据王青伟回忆,他们根据领导小组方面的意见,一共修改了五六稿,到最后剧本全部完成,经过了七八稿。他编剧的其他红色影片,基本上三五稿就结束了。

  “胡耀邦是第一次拍的人物,还是比较谨慎的。”张葆青说。

潇湘集团 《青春激荡的年代》在湖南浏阳开机 制片人张葆青 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 胡耀邦生平经历

 

胡耀邦生平经历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同王任重、胡耀邦交谈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同王任重、胡耀邦交谈(2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工作。[1]
1933年初调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部长、青年部部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长征中曾在中央工作团和红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
1935年任红三军团第十三团俱乐部主任团总支书记。长征到陕北后,继续担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1936年4月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37年4月人抗日军政大学第 二期一队学习。同年9月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2]
1938年任抗大第一大队政委。
1939年调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兼任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
1942年起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晋察冀,先后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第三纵队政委。参加了保(定)南、正太、青沧、石家庄、察南绥东等战役。
1948年夏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太原、宝鸡等战
胡耀邦和邓小平,陈云在一起
胡耀邦和邓小平,陈云在一起(2张)
役。[3]
1949年9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
1952年秋任中国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八届中央委员。
1957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
196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5年重新工作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因组织领导对科学院工作进行整顿而再次遭到错误批判。[4]
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4年,胡耀邦(右二)在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胡耀邦(右二)在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其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