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男子在公园凉亭内遭雷劈 管理方有无相应责任 起诉结果

 14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新浪新闻  发布时间:2015-09-09 10:58:21
导读: 名游客在海珠湖公园凉亭内躲雨时被雷电击中,3人受伤,其中一男子黄某伤势严重。昨日,黄某被转院治疗,家属们表示决定捐献其器官。同时,代理律师称,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向公园管理方索赔。 前日,暴雨中的海珠湿地发生雷击伤人事件。不到一月,同一片区域出现两次雷击伤人事件,有市民问可否加装防雷塔。但防雷专家表...

男子在公园凉亭内遭雷劈 管理方有无相应责任 起诉结果

 

名游客在海珠湖公园凉亭内躲雨时被雷电击中,3人受伤,其中一男子黄某伤势严重。昨日,黄某被转院治疗,家属们表示决定捐献其器官。同时,代理律师称,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向公园管理方索赔。


  前日,暴雨中的海珠湿地发生雷击伤人事件。不到一月,同一片区域出现两次雷击伤人事件,有市民问可否加装防雷塔。但防雷专家表示,装防雷塔性价比低,学会防范更重要。


  关注点1



  重伤者



  家属



  决定捐献黄某器官


  8月10日遭雷击后,游客黄某伤势严重,一度心跳停止,经抢救后一直在解放军421医院ICU治疗。此前医生称,由于一直没有呼吸,患者基本可以判定为脑死亡。


  昨日下午2时许,一辆转院的救护车停在医院外科大楼外,医护人员将高危病人黄某转到广东省中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负责转院的工作人员称,“我们会做一个系统的专业生命鉴定。”421医院ICU黄医生称,黄某的病情一直在走下坡路,情况非常危险。“他的家属也知道情况。他们提出做器官捐献,所以现在转院去做最终鉴定,我们这里做不了。”


  随后记者在一楼见到黄某的妻子陈女士。她面容憔悴,有大块的黑眼圈,虚弱地靠在墙壁上说:“我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但是我还是面对不了。”


  谈及捐献器官,黄某的堂哥黄先生称,弟弟住院期间花了20多万元医药费,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好心人都赶来捐钱帮忙,此前治疗缺血小板,不少人还来捐血。虽然遭遇飞来横祸,但这些热心的举动给了他们不少温暖。现在他们深知黄某的病情,决定以捐献器官的形式回报社会。陈女士也说:“好多人捐钱、捐血,我们也要回报社会的好心。”


  律师



  管理方买了公众责任险


  由于事发后无人担责和赔偿,经法律援助,黄某的家人请了律师,走司法途径。作为此案的代理律师,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淑箐称,案件的相关材料证据已提交法院,目前已进入诉讼程序。由于海珠湖公园不是民事主体,因此本案的被告是海珠湿地维护中心,而第三方则是其投保的保险公司。


  “我们已经核查了,他们买了公众责任险,限额是80万元。”林淑箐称,管理方为意外事件投了保,根据此案目前的情况,园方肯定有责任,至于责任大小要看法院最终的调查结果。“赔偿多少要根据过错大小来定,也就是说保险赔多少,园方又负责多少?”林淑箐强调,公园管理方应该按照意外保险作出相应赔偿。


  关注点2



  出事凉亭



  管理方



  请勿在“临时建筑”逗留


  8月28日,记者回访涉事海珠湖公园时发现,出事凉亭并未修缮,而园区内几乎所有凉亭都贴上了“雷雨天气请勿在此停留”的字样。遮阳避雨的建筑却不给人躲雨,此举也一度遭遇公众质疑。园方回应称,凉亭主要作为景观使用,为安全起见不建议市民在雷雨时进入凉亭。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园内查看,发现受损凉亭大体上已修复完,爆裂的木质工艺雕花玻璃已被清理干净,窗户换上新的玻璃,除了屋顶上被击碎的瓦片外,凉亭已难寻当日被雷劈过的痕迹。


  除了“雷雨天气请勿在此停留”的告示依然存在,园区中还不时插播“请游客在雷雨及大风天气切勿逗留在临时建筑”的广播,但在凉亭的周边都难以看到显眼的“临时建筑”标志。对此,不少游客表示并没有在意。市民丁小姐笑着说:“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这个临时建筑还真不知道啥意思。”


  到底什么是临时建筑?海珠湖公园管理方一工作人员称,即简陋、木式的凉亭等建筑。“就是那些有隐患的建筑。”工作人员还表示,为避免雨雪天气发生意外事件,对于园区内凉亭的改造、调整方案也正在创建中,未来会有相应的措施。


  专家



  安装防雷塔性价比不高


  雷击事件本就骇人,但海珠湿地公园区域却在一个月内发生两起,有市民提出,这里是不是可以安装防雷塔来规避风险。市民李先生说:“装了防雷塔,是不是就把雷电吸走或者引开了呢?这样会不会更安全?”


  对此,广州市气象局防雷专家徐工称,此举既不划算也意义不大。一座3~4米的防雷塔成本在10万元左右,而其保护半径不超过50米,按照海珠湿地的面积来安装,成本实在太大。“这么大一笔钱,不是说投就能投的,而且装了也并不代表就绝对安全。”徐工称,对于3000安的雷电流,防雷塔可以规避危险,但对于低于3000安的雷电流,可能会出现绕击的危险。他认为,雷击是小概率事件,用大笔资金去防范,有些不划算,“还不如用这些钱加强宣传教育”。


  统计数据显示,十年前全省每年因雷击造成伤亡的人数在70到80人,广州市则是10人左右,经过这些年的宣传教育与普及,这一数字大幅度降低。徐工介绍,“现在全省每年30人左右,广州市是2.6人。”因此,他认为,告诉市民如何判断危险、躲避危险,比大手笔建防雷塔防范一件极小概率的事情,更有意义。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