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十几年来,高校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每一年似乎都是“最难就业年”。 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有700万,总计下来今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约1500万。 教育部、人社部均曾先后表示,今年... |
最近十几年来,高校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每一年似乎都是“最难就业年”。
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有700万,总计下来今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约1500万。
教育部、人社部均曾先后表示,今年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然而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部分企业提高用人门槛、减少招聘规模乃至停止了面向应届生的校园招聘,也为负重求职的大学生们,压上了几根稻草。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 郑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 郑强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郑强:这实际上是个被渲染、炒作出来的伪命题。考虑下中国的人口基数、国土面积和经济发达程度,再与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数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跟美国、日本等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高校数量反而是严重不足的。
新京报:现实中,有企业以经济下行为由,提高招聘门槛,减少招聘数量,你怎么看?
郑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下行时,企业提高用工标准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行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企业调整用工标准也是必然行为,所以大学生作为被选择者,应该调整心态去适应,而不是一味抱怨或者维持高标准。
新京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应怎么样解决?
郑强:首先社会不能再加压了,不要把大学生和就业问题放在火上烤。另外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放下身段,不要抱有一步登天的想法。现在社会喜欢炒作所谓成功人士的光鲜荣耀,我认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我建议,学生们在就业时要明白想做将军必须先做士兵,当下手也是成功,把经历过的苦累当做难得的经验。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