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学生求职:半年投60简历获两单位招手 北京某211院校硕士研究生,文科专业,性别男,这些往年求职季中的优势,今年似乎没什么用。起码对于即将毕业的张今(化名)来说是这样的,“大约投了有六七十份简历吧”,他说,兜兜转转至今,手上虽然握着两个offer,却依然没底。 “简直太心塞”,回顾过去六个多月的... |
大学生求职:半年投60简历获两单位招手
北京某211院校硕士研究生,文科专业,性别男,这些往年求职季中的优势,今年似乎没什么用。起码对于即将毕业的张今(化名)来说是这样的,“大约投了有六七十份简历吧”,他说,兜兜转转至今,手上虽然握着两个offer,却依然没底。
“简直太心塞”,回顾过去六个多月的求职经历,张今感慨颇多,实在是太难了。他投出去的六七十份简历中,只有约20家回应进入下一轮考试。
怕有遗漏,张今专门只做了一个表格,列上每家单位的投递情况与进度,“几乎北京地区有名的央企、国企、互联网企业都投了”,回应者寥寥,甚至有的单位招聘过程进行到半,宣布今年不再招收应届生。
张今用“锐减”形容今年的招聘单位数量和招聘名额,“有的往年招100多人,今年只有十几个”,他说,有的写明只招一个,还有的直接写个“若干”,“若干怎么理解?到底招还是不招?”
在向某央企投递简历后,已经“上岸”的学长告诉他,不必再等了,因为对方已经多年开放校招,但从未听说录用,或者只有个位数入选。
简历筛选似乎也更严格,“如果第一学历,也就是本科毕业院校不是‘211’,就很容易被刷掉”,张今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名企招聘不成文的规矩,至于本科生,通过率或许更低。
在6个月的求职中,张今参加过两次实习,一次远赴杭州,一次在北京某国企。
在实习中,他意识到用人单位越来越在乎应届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象牙塔里的学生,谁会有那么多工作经验?”反而是学生较为擅长的学术能力不受重视。
“单位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多”,张今觉得,有时用人单位提出的,毫无保障的实习等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平等。“如果觉得学生能力不够,为什么不直接社会招聘?”他质疑,其实用人单位并无招聘诚意。
幸运的是,经过半年折腾,已经有两家单位向他招手,一个在浙江,一个在京有户口,他选择了后者。
“只签个三方保险吗?”他咨询过很多人,也不敢太张扬,“万一有人知道后,又把我挤下来呢?”而他的更多同学,依然奔波于求职路上。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