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4名中国人安哥拉遇害引关注 海外遭遇突发事件该如何应对

 29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03-28 17:33:00
导读: 27日,4名中国人在安哥拉遇害的消息引发国内广泛关注。此前一天,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网站发布消息称,1月17日下午,在安哥拉罗安达省经商的程某等4人驾车外出失去联系。中国使馆对此高度关注,并与安方进行交涉。据安警方最新通报,该案目前已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有国内媒体27日援引《安哥拉华人...

    27日,4名中国人在安哥拉遇害的消息引发国内广泛关注。此前一天,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网站发布消息称,1月17日下午,在安哥拉罗安达省经商的程某等4人驾车外出失去联系。中国使馆对此高度关注,并与安方进行交涉。据安警方最新通报,该案目前已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4名中国人安哥拉遇害引关注 海外遭遇突发事件该如何应对

 

    有国内媒体27日援引《安哥拉华人报》的消息称,遇害者尸体于本月24日在一处水沟内被发现,遇害原因或是与当地人发生纠纷。《环球时报》记者27日就此案致电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使馆方面表示,据了解,4名中国公民失去联系后,家属曾向当地警方报告了失踪。警方随后找到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但由于没有证据,也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所以事件一直没有进展。对于案情,使馆方面表示,安哥拉警方未将案件具体情况正式告知他们,因为有嫌疑人在逃,部分案情不方便对外公布。


    一名生活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省首府罗安达市的中国人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大概在3月初时听说有中国人失踪,但当时不了解具体情况,26日看到消息后非常吃惊。当地华人圈以及周边的赞比亚和莫桑比克华人圈都在转发此事。


    中国驻安大使馆网站消息称,获悉中国公民遇害后,崔爱民大使和警务联络官多次向安哥拉内政部及有关部门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尽快破案,保证中方人员安全。使馆还照会安哥拉外交部表达严重关切。使馆方面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安哥拉警方工作比较积极,将所有涉案人员纳入视线进行调查,现已逮捕2人,通缉4人。


    使馆方面称,安哥拉华人较多,但治安不是很好。中方2014年派驻警务联络官,协调安哥拉警方维护中国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安哥拉和南非是仅有的两个中国派驻警务联络官的非洲国家。使馆和警务联络官目前在案件高发地组织华人和中国企业成立安防联络处,并聘请当地保安队伍,开展武装巡逻,对当地不法分子形成一定震慑。使馆方面介绍说,目前安哥拉经济形势不太好,国际油价下滑导致该国财政收入减少。


    据使馆经商参处2015年的数据显示,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超过5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人表示,据他了解,2015年10月至12月,针对华人的抢劫绑架案非常频繁。中国商会去年11月决定成立几支公路巡逻队,他们随时在公路旁待命。此外,许多中资公司也购买了防弹车加强自卫。这名中国人表示,大多数抢劫绑架案发生在郊区,罗安达市中心每个街口都有警察,保安的数量也不少,治安比想象中好。他表示,他接触到的安哥拉高层人士对中国十分友好,中下层人士跟华人接触不多,主要原因是语言障碍。


4名中国人安哥拉遇害引关注 海外遭遇突发事件该如何应对

 

    海外遭遇突发事件怎么办?


  应对袭击(偷盗、抢劫、行凶、人身侵害:


  在公共场所遭遇袭击,要大声呼救,喝阻坏人,为己壮胆,伺机摆脱。


  在偏僻地方遭遇袭击,切记保命为重,避免为保全身外之物而遭受人身伤害。


  牢记报警:记住不法分子、相关交通工具及周围环境的特征,尽快报案。


  报案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避免因不愿报案,在当地形成中国人胆小、好欺负的印象。


  还要向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反映情况,便于使领馆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交涉。


  及时与家人、朋友联系,告知案情。避免家人、朋友因信息不畅被不法分子借机欺骗、敲诈。


  应对恐怖袭击:


  沉着冷静,不要惊慌。


  遭遇炸弹爆炸:应迅速背朝爆炸冲击波传来方向卧倒,如在室内可就近躲避在结实的桌椅下。爆炸瞬间屏住呼吸、张口,避免爆炸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击穿耳膜。寻找、观察安全出口,挑选人流少的安全出口,迅速有序撤离现场。及时报警。


  遭遇匪徒枪击扫射:应快速降低身体姿势,利用墙体、立柱、桌椅等掩蔽物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来不及撤离就迅速趴下、蹲下或隐蔽于掩蔽物后,迅速报警,等待救援。


  遭遇有毒气体袭击:尽可能利用环境设施和随身携带的手帕、毛巾、衣物等遮掩口鼻,避免或减少毒气侵害。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裸露的皮肤。尽快寻找安全出口,迅速有序地撤离污染源或污染区域,尽量逆风撤离。及时报警,请求救助,并进行必要的自救互助,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加快毒物的排出。


  遭遇生物恐怖袭击:应迅速利用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最好能及时戴上防毒面罩,避免或减少病原体的侵袭和吸入。尽快寻找安全出口,迅速撤离污染源或污染区域。

关键词:恐怖袭击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