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广东肇庆11岁男孩独自一人到腾讯“要帐”,起因是他玩腾讯游戏花了父亲4万多元。“熊孩子”能要帐成功吗?盘点“熊孩子坑爹”系列案例4月15日,小昊在腾讯大厦门口。 “老爸,我去深圳找滕讯了。我偷偷从你钱包拿了200块钱,对不起。” 4月15日,广东省肇庆市的常先生一起床就看到这么一张纸条。虽然只有... |
广东肇庆11岁男孩独自一人到腾讯“要帐”,起因是他玩腾讯游戏花了父亲4万多元。“熊孩子”能要帐成功吗?盘点“熊孩子坑爹”系列案例
4月15日,小昊在腾讯大厦门口。
“老爸,我去深圳找滕讯了。我偷偷从你钱包拿了200块钱,对不起。” 4月15日,广东省肇庆市的常先生一起床就看到这么一张纸条。虽然只有一个日期没写名字,但他一眼就看出是11岁的儿子小昊的字迹。其中,腾讯的“腾”还错写成了“滕”。
常先生顿时傻眼了。
自称充钱因不想被虐
如果没有这次风波,小昊将和很多同学一样平静地准备着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但2月份开始,这些对他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奢望。
据小昊介绍,2月8日,他第一次用爸爸的支付宝购买了180元Q币用于网络游戏NBA2K Online的消费。NBA2K Online是一款篮球游戏,由腾讯游戏运行。
从这一次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昊前后用爸爸的支付宝、微信为这个游戏花费了42967.4元。这么多钱都花在了哪?小昊说主要用于抽球星、升球星和特训卡。
“很好玩,比那些小游戏真实多了。”小昊说,他同时也是一个篮球迷,半年前,看同学玩过之后,就用自己的QQ注册了一个游戏账号。
很快,小昊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如果完全不花钱(充值),会经常被其他玩家虐。当然花钱也会被虐,但这种情况就少很多,而且你也有更多的机会虐别人。”
刚创建一个账号之后,系统会给每个玩家一个球员,但这些球员通常“很烂”,要花很长时间来提升各种技能。而且,游戏开发商会定期推出一些“球星”供玩家抽取。抽中“球星”需要看运气之外还要足够多的Q币。
“6轮21次,这是一个规律。”小昊放低了声音说。他解释道,只有抽到第6轮的第21次才有可能抽中。“很多玩家都是这样抽中的,一般来说抽中一个球星要花2000块左右,然后再帮球星升级,还要再花1000块。”
现在,小昊已经记不清总共有多少球星了,但他拥有了四个“最棒”的球星。
账单显示消费超4万
3月1日,爸爸在自己的电脑上偶然看到了小昊的游戏消费记录。长达三页,共计四万多元的消费记录把他吓了一跳。
“震惊。”问起爸爸当时的反应,小昊想了一会儿说。“后来他把我叫过去,还重新确认了一次。”小昊也被吓坏了。“从来没有算过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次都是用支付宝或者微信在网上支付的。”
常先生提供的消费记录显示,最大的一笔支出是用来购买点券的938.6元。其他从几十块到上百元不等。
支付密码是怎么拿到的?小昊说,今年春节,有一次爸爸发微信红包的时候,他偷偷记下了密码。而每次第三方的即时消费提醒都被小昊迅速删掉了。所以,爸爸此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
存款已经消失了四万多。
随后,常先生报警。但本地警方建议他们直接和腾讯沟通。“腾讯的好多是自动回复,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他们人工客服。”小昊说。
按照腾讯方面的要求,如果想要退还消费费用,常先生必须提供网上消费记录、账号信息以及QQ号申诉成功的回执编号等信息。但这个回执编号他们一直无法提供,原因是多次申诉均告失败。
小昊的游戏账号是用QQ号注册的,因此,腾讯要求他证明该QQ号是自己的。而证明的方式就是申诉。“就像QQ号码被盗后的申诉一样,但是我申述了30多次都没成功。有时候一天申述一次,有时一天申述几次。”小昊说。
据小昊介绍,这个QQ号是一个同学给他的,但腾讯表示申诉条件要求至少3年以上的好友确认。而这个号码他只用了一两年,那个给他号码的同学也早就转学联系不上了。小昊怀疑腾讯是故意制造了人为障碍,让他一直申诉不成功。2015年,他的这个QQ号码也丢过两次,但每次申诉第一次就通过了。
他的左胳膊上一片青紫,还有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新伤口。“爸爸打的”。小昊说,而被打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件事”。
只身一人乘火车到深圳
4月15日,记者在南山区高新派出所见到了小昊。一双破旧的球鞋,一个背包和一身校服,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背包里有腾讯公司接待人员送的水和他自己从家里带的饼干。
4月15日凌晨3:24,他从肇庆乘火车来到深圳,7点半左右到达深圳西站。下了火车,他以为公交站牌上会有“腾讯大厦”这个站点。直到一个阿姨告诉他去腾讯可以坐到“深大北门”站下。
“他们听完我说的,给我拿了瓶水,告诉我等一下,然后就有几个经理过来了。”小昊回忆着刚进到腾讯大厦的一幕。最后小昊得知,他要去另一个地方——腾讯用户接待中心,那里有人专门负责此事。在接待中心,一位“钟主管”接待了小昊。“他说他会把事情跟上面反馈,并作出部分退款。让我先去派出所,警察叔叔会送我回家。”小昊随后被民警带回了高新派出所。
由于小昊没带手机,远在200多公里外的爸爸常先生把电话打到了深圳晚报热线部,希望能帮忙找回小昊。
“他(钟主管)两句话就把我打发了。”事后小昊说这跟他之前想的不一样。他觉得自己话还没有说完就稀里糊涂地到了派出所。
腾讯:无法确定QQ号归属人为小昊
4月16日,腾讯就此事回复深圳晚报称, 3月19日,客服收到用户来电,称其孩子向腾讯游戏产品—NBA2K Online进行了4万余元充值,并提出全额退款要求。
经查询后台数据,发现该账户共充值点券总额为4597800,支付Q币总额为45896,目前充值的游戏点券仅剩15点,基本消耗完毕;此外,由于用户提交的QQ账号信息对应的游戏实名注册人也并非孩子本人,公司无法判该QQ账号是否真实归孩子本人所有。
此后,用户多次对该QQ号进行申诉并要求退款,但因无法证明该QQ号归属人为其孩子,申诉一直未能通过,导致无法进行退款流程。
4月15日上午,该用户的孩子(小昊)单独来到腾讯公司提出退款要求。由于孩子尚未成年,为保护孩子的正当权益和安全,腾讯第一时间联系到用户本人(常先生)并将孩子护送至警方。
对于小昊申诉了30次都没成功,是否存在人为制造障碍的质疑。腾讯表示申诉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小昊提交的QQ号注册信息并非小昊本人,而小昊说该账号为一年多前从他人处交换而来的说法尚无法证实。而且无法判断该QQ号在游戏中的充值行为是否为小昊本人。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10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游戏方面的消费,如超出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消费,需要在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后才能确定为有效。
腾讯表示,对于当事用户提出的申诉及退款要求,在其提供到充分证明的情况下,腾讯公司将会予以妥善处理。
同时,腾讯公司建议家长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给孩子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银行卡和手机的密码设置上注意保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纠纷。(文中小昊和常先生均为化名)
1、破解支付密码
◇武汉的江先生近日查看支付宝、微信时发现,自己的账户在3月19日分几次给北京一家公司支付合计5300多元,其6岁的儿子小江承认是他在某小游戏平台上支付了游戏点券。而让江先生意外的是,儿子竟然破解了自己的支付密码,这让他哭笑不得。
◇一觉醒来,宴先生看到手机上面已经累积了近20条消费提醒短信,打开支付宝的账单才发现,消费的都是“钻石”,原来是9岁的儿子半夜12点拿走了他放在客厅充电的手机,在游戏商城买钻石升级装备,总共花掉了10616元。“平时看他输过密码,我就试了几次。”小宴表示,没花多少工夫,自己就试对了。
2、绑定父母银行卡 删掉提示短信
◇网银账户里莫名“蒸发”了1.2万元,在武汉做生意的郑女士吓了一跳。一番查询后,发现竟是9岁的儿子玩手机游戏时,用移动支付买了游戏装备。而后发现有两张银行卡上少了1.5万元。郑女士猜测,她给客户转账输入密码时,儿子站在旁边可能记在心里了。她设置了短信提醒,不过这次一条都没看到,怀疑被儿子悄悄删掉了。
◇银行卡的存款莫名“蒸发”了4万元,丰城市的邹先生起初以为是被不法分子盗取,事后几经查询,才发现竟然是11岁的儿子通过绑定了父母银行卡的存款用于购买游戏装备。
3、Apple ID绑定银行卡充值
◇江苏的马先生称寒假里因为6岁的儿子表现不错,马先生通过借记卡在苹果iPAD上充值了300元钱,奖励儿子玩游戏。没想到,聪明的儿子记住了Apple ID的密码,竟然在十多天里先后购买了11275元的游戏“钻石”。
◇国外熊孩子也坑爹了。一名阿拉伯7岁男孩用父亲的iPad玩《侏罗纪世界》游戏,他偷偷知道了父亲Mohamed Shugaa iPad的密码,于是乎他在自己着迷的游戏中,疯狂的购买道具,一个月花出去了3911英镑(约合人民币3.74万元)。
4、偷父母钱
◇前不久,王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钱包里的现金少了很多。后来查明是12岁的儿子小江瞒着父母,从家里先后拿了29000多元现金在一家便利店充Q币,为的是打游戏。
◇在西安开店的张先生搬迁新居后,父亲按陕南习俗给了10000元“压柜钱”。近日张先生从柜子取这一万元时,发现钱没了。追问之下,13岁的儿子华华承认是他玩游戏拿去买了Q币和手机。
5、输入自己指纹
◇家住万江的莫女士利用手机还款时,意外发现银行卡无端端透支了。回家调查之后,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她11岁的儿子强仔。原来,强仔将自己的指纹录到了妈妈的手机里。随后就多次通过支付宝指纹支付,购买游戏装备。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