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坦白说,最初听到张艺兴要扮一个民国京剧红角的消息,我是没有那么惊讶的。梨园行里有一句话,叫“祖师爷赏饭吃”。所谓“赏饭吃”,当然包括很多选项,比如唱得好,比如身段佳,当然,第一条,就是要长得有人缘。从这个角度来讲,五官柔和的张艺兴是合格的。我看了一段他对镜描眉的镜头,也很有乾旦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 |
坦白说,最初听到张艺兴要扮一个民国京剧红角的消息,我是没有那么惊讶的。
梨园行里有一句话,叫“祖师爷赏饭吃”。所谓“赏饭吃”,当然包括很多选项,比如唱得好,比如身段佳,当然,第一条,就是要长得有人缘。
从这个角度来讲,五官柔和的张艺兴是合格的。我看了一段他对镜描眉的镜头,也很有乾旦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张艺兴留了鬓角,这确实是当时旦角演员才会做的事情)。
不过,看了他的虞姬扮相之后,那粗得像熊猫的眼妆,那粗糙的如意冠,还有那影楼里借来的蓝斗篷,我只想说一句——
张艺兴同学,你被造型师给坑了!
京剧的扮相,看着复杂,其实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让男人更像女人!
为什么呢?
因为京剧一开始是没有女演员的。
最开始,京剧演员不大重视妆容,因为观众们觉得京剧不用看,而是听。那时候,如果你说去看戏,一般就会被认为是“外行羊毛”。而且,那时候人们的审美趣味更偏向老生,青衣不过是配角而已,所以北方旦角不讲究画粗眼线,就淡淡描上两笔;贴的片子又宽又高(因为那时候流行宽脑门),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用现在的眼光看上去,简直像一个呆板的寡妇。
梅兰芳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在接受了上海滩的许多新生事物之后,梅兰芳决定学习南方旦角的化妆法,对旦角造型进行改革。首先是把粉彩改成油彩,然后把眼圈画得粗黑,一勒头一吊眉,眼睛就会显得格外有神。
而虞姬的造型,完全是梅兰芳一手创造的。《霸王别姬》是梅兰芳先生的“私房本戏”,说白了就是专门为他编的戏。这部戏诞生于1922年,当时,梅先生28岁,风华正茂。
虞姬的形象,也与传统戏本中面目模糊的女性角色不同,虞姬在京剧行当中属“花衫”兼具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文武双全,要求功法全面、唱念做打俱精。
传统的旦角梳大头,穿绣花帔,内衬褶子。而虞姬梳的是古装头,戴的是如意冠,穿的是古装衣,披的是鱼鳞甲,另有高级定制的斗篷。这么穿的人物,在整个京剧行当里,唯有虞姬一位。
张艺兴的虞姬扮相,最大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如意冠歪了,并且戴得太平的。梅兰芳早期演《霸王别姬》时,虞姬的如意冠确实比较低,古装头上也不缠金丝穗子,鬓旁配的是缎花而非金镶的鬓花,黄帔是软缎绣花而无电光亮棍串成的万字,舞剑时所着小腰裙和云肩是五色杂陈以亮片做成的飘带而非鱼鳞甲。但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梅兰芳根据观众呼声,做了许多次调整,设计虞姬服饰的上海戏装师谢杏生说,梅兰芳每次来上海,都会要求对虞姬的服饰进行修改,先把飘带改为鱼鳞甲,把斗篷的刺绣有所翻新,同时也渐渐把如意冠梳得稍稍向前倾。这个设计绝对不是可有可无。大家可以看张国荣的《霸王别姬》中虞姬造型,如意冠前高后低之后,头上的头饰就显得隆重而丰富。相比之下,张艺兴的虞姬则显得有些“穷酸”。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因为张艺兴同学的美颜完全可以弥补头饰上的不足。张艺兴虞姬造型的奇怪,最大问题在于,扮戏的师傅没有给他勒头。
勒头是京剧旦角造型定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用布带把头勒紧,吊起眼角。这是属于盔箱师傅的活儿,可以说,是一项标准的技术活。勒好了,演员上台一亮相,嗬,精气神十足,观众看着喜欢,演员演着也来劲。勒得太紧,五分钟就吐了;勒得太松,演员很容易在台上“掭头”——这是非常大的演出事故。可以说,勒头师傅的技术,不仅关乎演员扮相的俊丑,还直接影响演出效果乃至成败。
对于非专业的京剧演员,只要找到一个好盔箱师傅,勒头能够长时间牢固,并且不容易呕吐。民国时期,票友演出时,都会另外给扮戏的师傅和盔箱师傅一份红包,为的是出场漂亮,唱戏不累。我曾听一位梨园前辈提起,曾经有不太懂行情的票友,没有给红包,结果师傅暗暗使坏,勒头时多加了一点寸劲儿,这位票友越来越难受,最后居然在台上吐了。
张艺兴,大概就是新时代忘了给盔箱师傅红包的倒霉人儿吧!
关键词:老九门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