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精彩内容: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21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是一种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表面来看... |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精彩内容: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21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是一种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表面来看是一种争取改良的斗争,但是取得这一斗争的胜利也付出了血的代价。1880年,美国工人游行、集会,要求8小时工作制。1884年,美国联邦贸易组织通过了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表面看,改良主义措施实施了。但此后,工人们仍然被强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名存实亡,而美国各地的联邦首脑对此却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一场为争取8小时工作的罢工开始了。从1886年4月开始,25万工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此项活动由非政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卖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4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Haymarket广场集会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
5月4日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1名警察、炸伤7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1名群众、打伤多名群众。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为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被逮捕,此次活动的领导者被袭击,芝加哥活动的8名积极倡导者被指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这场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其意义十分深远。此后由于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节。
由此可见,即使是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种带有阶段性改良目标的斗争,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取得胜利。同时也使我们看到,资产阶级可以给予工人8小时工作制,却不容许工人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政治斗争,因此1886年4月的大规模罢工游行、1886年5月3日和4日的集会,都遭到了资产阶级军警的无情镇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历来是你死我活的,决不能幻想资产阶级自动发善心、立地成佛。
当然,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参加斗争,必须以明确的斗争目标来展开群众运动。单独地看这些目标,可能带有一些改良性质,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革命者从不放弃为争取各项改革而斗争,从不放弃夺取敌人的即使是无关紧要的和个别的阵地,然而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只有永远记住‘最终目的’,只有从总的革命斗争的观点来评价每一个‘前进’步骤和每一项个别的改革,才能够保证在前进的路上不至失足和不犯可耻的错误”。(列宁1901年6月《地方自治局的迫害者和自由主义的汉尼拔》,《列宁全集》第5卷)
列宁于1914年4月25日为瑞士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伯尔尼哨兵报》撰写的《五一节和俄国的工人运动》一文,认真叙述了俄国工人阶级怎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沙皇统治时期那种极其虚伪的选举制度去开展争取民主的斗争。列宁在文中同时指出:在当时俄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公开举起了彻底的民主改革(革命)的旗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宣传革命”。这一例子最好地阐明了争取改良的斗争与坚持革命路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1886年前后美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革命斗争的策略,还可以学习到美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那以后,5月1日成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各个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劳动群众每年都纪念这个节日,传承着一种不朽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五一劳动节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