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学良扣押蒋介石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精彩内容: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将蒋介石扣留。而何应钦与蒋介石的第二次摩擦正起源于... |
张学良扣押蒋介石
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精彩内容: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将蒋介石扣留。
而何应钦与蒋介石的第二次摩擦正起源于此,在西安事变中,由于何应钦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走错了一步棋,导致蒋、何关系再次蒙上阴影,他因此也难逃逐渐被调离权力中心的命运。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群龙无首,各派力量在混乱中迅速分化组合,形成了以宋美龄、孔祥熙为首的主和派和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就如何对付张学良和杨虎城解救蒋介石的问题,两派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孔祥熙等人认为在日本大肆侵华中共方面表示一致抗日的形势下,张学良主张联共抗日的态度是可以商量的,而杨虎城态度暂不明了,不宜贸然出兵,力主和解。何应钦则表示张、杨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公然与国民党为敌,应趁张、杨部署未定时主动发起进攻救出蒋介石。
宋美龄试图说服何应钦寻求别的途径解决西安事变,但何应钦寸步不让,她见此又退一步要求何救出蒋介石后再出兵。何应钦以“维护国民政府威信”为由,坚持发兵讨伐刻不容缓。宋美龄见没有退路,干脆挑明说:“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生命。”何应钦对宋美龄所言不屑一顾,气急败坏之下失声骂道:“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只知道救丈夫而已,国家的事情不要你管!”宋美龄见何应钦如此专横跋扈,只能伤心的回复道:“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
此时的何应钦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这样的格局:在国民党中,诸多元老派和实力派人物时刻想着分噬权力,弄的集国民党党、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不得宁日。而论资历和实力,自己自然还不能一手掌控国民党的中枢,何不未雨绸缪寻求一个既有声望又志向相投的合作者呢?汪精卫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出兵西安,若蒋介石平安归来,宋美龄等人告他主战企图置蒋于死地的状时,就可以抛出请汪精卫出面主持中枢一事。若蒋介石被炸死,国民党政府的首脑非汪莫属,自己无疑是推汪上台的重大功臣,岂能捞不到好处?
于是,何应钦一面火上浇油主战,一面致电在德国的汪精卫邀请其回国主持中枢大计。16日两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达成妥协,由何应钦任讨逆军总司令。次日何应钦通电就职,随即任命刘峙、顾祝同为东、西路集团军总司令,调动十几个师的兵力向西安进发,同时命令空军前往西安准备轰炸事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何应钦与桂系白崇禧、粤军余汉谋以及广东省主席黄慕松等人取得联络,他甚至还联系了日本驻南京领事寻求日方支持。此外,在党务方面,何应钦与王伯群秘密商议并拟订了所谓“统一党国、革新政治”的方案,对党政人事做了重新安排,推汪为国民党总裁,领导全党。
在宋美龄等人的强烈反对下,何应钦被迫改令空军只轰炸渭南、富平、三原县城以及西安近郊。此时,张、杨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群情激愤,做好已死相拼的准备,而红军也时刻准备着必要时加入战斗,新一轮大规模的内战一触即发。张学良要求蒋介石下令停止轰炸,蒋急忙给何应钦发出停战手谕,令其本周六前万不可冲突立即停止轰炸。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在周六前暂停轰炸。
22日,宋子文和宋美龄等人赴西安谈判,在中共代表的出面调停下,张、杨顾全大局,同意释放蒋介石。这给正兴高采烈做着黄粱美梦的何应钦当头一棒,在主和派和主战派演出的这戏中之戏里,他扮演了主角,然而戏未演完曲已终。
何应钦自觉尴尬,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机场迎接蒋介石,此时只能用“做贼心虚、惭惶万状”来形容他复杂的心理。蒋回来后,何应钦硬着头皮向蒋述说他为维护国民党威信而不得已主张讨逆救主的苦衷,蒋自然怀恨在心,但鉴于何应钦在国民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向睚眦必报的蒋介石选择隐忍,但他在心里已经暗暗打定以陈诚取而代之的主意。
此后,蒋、何关系变得越发微妙。一方面蒋介石利用何应钦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对何采用“疏者位尊而大权旁落”的观念逐渐削弱他的实权;另一方面何应钦在这尴尬的处境中野心不死,用尽心机与陈诚暗斗,而对蒋介石谦恭谨慎,唯命是从。
关键词:谁发动西安事变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