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

法律资讯

[鲁迅读书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谈读书

 11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6-07-12 14:18:43
导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精彩内容: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我想,同学们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空口是和他说不明白的,或者他还会赶紧藏...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精彩内容: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我想,同学们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空口是和他说不明白的,或者他还会赶紧藏起来,疑心你要白骗他的宝贝。但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

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随便翻翻》)

鲁迅先生举生活事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一个问题:读名著是一条捷径。

[鲁迅读书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谈读书

 

我们这学期文学社活动的主线就是读名著,高二读《水浒传》,高一读《三国演绎》,还有喜欢外国文学的同学读了《神曲》。这些书都是历经时代考验的“真金”。

看名著固然好,但不能把名著只是理解成文学作品;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特别说到“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这样会让你的思想偏狭,没办法放开眼光。鲁迅先生在此很客气得说“文章糊涂”,其实,看问题,做事情又何尝不糊涂。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张口闭口“之乎者也”“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迂腐木讷,甚至跑到举人老爷家里去偷东西,被打断了腿,悲惨死去。

比尔.盖茨是个出名的阅读狂,诗歌、法律、自然科学无所不包,他经常抱着《大英百科全书》读得如痴如醉,还因此突发奇想:怎样把这本又厚又大的书变得像烟盒一样,广泛的阅读培养了盖茨大胆奇特的想象,并为他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知识沃土这些都为他的电脑王国奠定了基石。

至于鲁迅先生自己,更是广泛阅读的楷模。鲁迅的家不太富裕。他十分爱读书,但又没钱买更多的书,于是他就学习古人,借书来抄。他小时候就抄了许多关于草木虫鱼之类的读物。后来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又抄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并以全科优秀,甲等等三名的好成绩考取官费留学生。在仙台医学院,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画人体解剖图。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因为有相关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

这些都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给颜黎民的信》)

被称为日本文学界鬼才的芥川龙之介在文学、演艺、美术等方面广泛涉猎,阅读面及广,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西游记》《水浒传》,也喜欢欧美文学,本国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是他经常翻阅的。这些造就了他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彰显了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罗生门》、《竹林中》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在“看什么书”这方面的忠告,是长者的经验之谈,大家应该认真听取:“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的确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能够看到窗外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实用的知识。

起到同样作用的书还有人物传记。你可以直接吸收一些东西,从中受益;比如《世界巨人大传丛书比尔.盖茨》,书中列举了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十一条忠告,读后就很让我们思考、受益颇多。

“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鲁迅读书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谈读书

 

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读到这些忠告,不论你自认为开朗还是内向,都要认真想一想应该怎样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下去。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活去给别人做实验。

的确,我们的任务很重,有那么多要看的书。那么,应该怎样看书才能有所收获呢?

我们来看鲁迅对此的具体阐述。

1、泛览法

不仅在众多书籍中找到你想读得好书,还可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鲁迅中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比邻图书大厦,很多同学都有逛书店的习惯,我也常去。在此给大家说说我的经验:先看书名,做第一次筛选。我曾在图书大厦看到一本热销书《101个父母应该知道的道理》,有些家长站着读,我开玩笑地说:“作者凭什么知道我是不是属于这101个家长中的一个呢?我为什么不会是第102个?”很明显,这本书的书名写错了,它应该是《父母应该知道的101个道理》。像这种书名都马马虎虎的书,内容就不必读了,大多数属于东拼西凑,借此赚钱之类。还有些“过大”、“猎奇”的书名,也大可筛去不看。

如“一千零几夜”“365个细节”等等。

我个人以为“泛览法”首先是在数量上做减法,剔除不必阅读的书籍;但更重要的是做加法,是博采众长。例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与宫崎骏的《百变狸猫》都在讲面临困境的选择故事,借以讨论日本国民性的问题。但他们的角度各异,互为补充,两部看完以后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只看其中的一部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2、细看书目提要

“这(书目)可要细看,它能做成你好像看过许多书。” “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虽然没有遍览全书,但却了解了书的内容。

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经常有老师学生让我推荐图书;而我推荐的图书通常也很让大家满意。(有人说在图书馆工作好,天天坐着看书。按照这个逻辑,食堂才是热门职业,可以不花钱天天坐在那里吃饭。)其实那些书我也没看过,我的方法是只要有时间,我会很认真地一条一条地翻看书目。

鲁迅先生的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学了以后大有收益,建议大家尝试一下。

3、思索观察

作为读书的补充,鲁迅还经常看电影,电影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抉择,也成为他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七日鲁迅给增田涉的信中提到:“海婴的顽皮颇有进步,最近看了电影,就想上非洲去,旅费已经积蓄了两角来钱。”

看来,好的影片足以作为书的补充力量。但这是更需要有判别力和欣赏力。

鲁迅讲究电影的品位,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计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从中见智见识,愉悦身心。他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子,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在他逝世前10天,观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针对无聊的片子,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上海文艺之一瞥》1931)

当然能有这样精到的电影批评,是在“拿来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博览群书、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对社会现实分析才得以实现的。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的读书思想和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致的,这恰恰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应用于生活,作用于社会。

[鲁迅读书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谈读书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在此我把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以前讲《列子.愚公移山》时,有个学生问我:愚公为什么移山而不搬家呢?我一时语塞,只好和他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因为这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直到有一年“五一”去河南临县“红旗渠”参观,站在那条人工开凿的“天河”上,听着一个又一个寓言般的真实故事,看到“红旗渠”人如今的幸福生活,问题的答案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确清晰了:坚守,一个民族有了坚守的精神才能生存繁衍、兴旺发达。同时以前疑惑的很多问题,诸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火等等也都明白了。

“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就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书杂谈》)

我们来看先生是怎样把读书与社会结合起来的:

“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有思想有观察的文章,都是很值得看的好文章。

我们来欣赏一篇文章,作者推崇鲁迅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观察力,犀利而幽默的语言,他就是王小波。

“有两个人和一头驴走在路上。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就骑到它身上来了。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遇到的第二伙人说:瞧这少年人,骑在驴身上趾高气扬,让老父亲在后面跟着。人心不古,到了何等地步。老年人的屁股硬一些,但对驴来说也没有什么。糟就糟在又遇上了第三伙人,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既然此驴不骑不可,谁骑也不可,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干脆就一齐骑上。老头骑着脖子,小孩骑着屁股。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这让我怎么走路。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骑在驴背上的人跳下驴背,一个揪耳朵,一个扯尾巴,把它四条腿捆在一起,穿过一根大杠子,倒扛起来.那驴头在下,脚在上,它又不是蝙蝠,怎能待得惯。何况它四个蹄子痛入骨髓,所以大叫起来,——它喊的是: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编寓言的人还编出一个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我的寓意却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当然,还有个寓意也说得通: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就算损人不利己,起码也赚了个开心。但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驴和人的新寓言》节选并有删节)

读过鲁迅和王小波散文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两人的风格联系在一起。我个人分析,原因在于两人在读书、思考、联系社会方面是一致的。或者说王小波在以上诸方面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

北大钱理群教授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就是一个永远可以和你进行精神对话的,你可以不断地从他那里去汲取精神资源的那么一个朋友、一个前辈、一个先驱者。”

下面我们欣赏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选段,这段文字集思想高度、观察深度、语言力度于一体,极富鲁迅风格。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些什么。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文如其人,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与众不同,处处表露着他“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造的精神”;我们也可以说“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造的精神”时时流露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纪念一个人不是为他建一座碑,也不是定时为他扫墓;而是在思想上首肯他,在内心为他留一个空间。阅读鲁迅,记住鲁迅,这就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关键词:鲁迅读书的故事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