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精彩内容:“奔马”与徐悲鸿的人生命运是否有关?1917年12月,徐悲鸿拿着康有为的介绍信,他和妻子薇乘船到天津,再坐火车来到了北京。徐悲鸿到北京后,他找到了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就给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国举材,给徐悲鸿一个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傅增湘看过... |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
精彩内容:
“奔马”与徐悲鸿的人生命运是否有关?
1917年12月,徐悲鸿拿着康有为的介绍信,他和妻子薇乘船到天津,再坐火车来到了北京。
徐悲鸿到北京后,他找到了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就给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国举材,给徐悲鸿一个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
傅增湘看过徐悲鸿的画后,他说:“只是现在世界大战未停,等将来有机会,一定会第一个通知你!”
徐悲鸿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就暂时到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任职,果然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徐悲鸿就收到了公派留学的通知。
1919年1月1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为徐悲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大画家陈师这样说:“希望徐悲鸿此去沟通中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随后,《申报》也对徐悲鸿做了报道,消息说:“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
3月17日,徐悲鸿领着夫人蒋碧薇,乘坐一艘日本货轮起程直奔英国。
50多天后,徐悲鸿领着夫人首先到达了英国首都伦敦,然后他们两个人坐火车直奔法国巴黎。
徐悲鸿来到法国这个艺术之都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卢浮宫,在这儿,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等经典名作,他对这些大师的绘画技巧惊叹不已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艺术造诣的不足,而感到了深深的愧欠和不安。
徐悲鸿在国内的时候,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专业训练,故此,他来到巴黎朱利安学院,准备从最基础的素描ABC开始习起。
画马,为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改良中最成功的题材之一,他喜欢画瘦骨嶙峋的战马而少画姿态雍容的马,因为他们坚韧骁勇、傲骨磷磷。
骏马图水墨纸本 立轴:1938 年作 101.5×54.5cm
这幅《骏马图》画于抗战初期,画中单立一匹老骥伏枥的瘦马,披风挺立眺望远方,颌骨紧缩切齿痛心,宛然为一匹极度愤怒的渴望驰骋沙场的战马,具有人格象征的意味。一如徐悲鸿在其他立马图的题词中写道:“沙场故国他年志,筋骨此番苦予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境遇,都展现了战马悲壮的基调,表达了徐悲鸿这位革命画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思想。
神骏图:设色纸本 立轴 1946 年作 109×56.5cm
“修颈高头古骕骦,绝尘逸足共低昂。莫从皮相论神骏,笔下雄奇自擅长”。
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齐白石的虾一样不仅驰名宇内,更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经典的意象和艺术符号。徐悲鸿将自己满腔的热情赋予笔下的马,其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1936年作 秋风立马图:立轴 设色纸本 130×79cm
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称赞徐悲鸿的绘画能表现一种独特的生命精神。徐悲鸿提倡艺贵独创,他画马总是感性而充满热情的。
世人多知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奋鬃扬蹄,给人以风驰电掣,勇往直前之感。殊不知欲在立马的静态空间中表现出内在的精神与动势,亦需极尽画家之能事。但见画中骏马迎风矗立。颈部鬃毛与马尾迎风飞扬,且转颈回眸中若有所思,又似在聆听风吹草动之声,神情警觉。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是立马英姿飒爽的英姿、高昂的斗志以及蕴含在画面中强烈的动势却跃然而出。
1939年作 庾信诗意图:镜框 设色纸本 102×105cm
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廿八(1939)年晚秋临窗遣懐,悲鸿。
纵观徐悲鸿的大写意马,其突破前人藩篱,不但以粗犷豪放的线条演绎中国书法“写”的精神,还融合西方写实绘画的解剖与光影结构,既有现实主义的格调,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但徐悲鸿于四十年代之前所绘之马还不至于此,那时的线条单薄而琐碎,墨色单一而层次不晰,仅造型比例不失其精准。
徐悲鸿的马主要骨骼突出、肌肉富有表情,鼻孔大,胸肌发达,传达出“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美感。在四肢上画家尤其倾注了巨大心血,膝、踝关节的塑造坚实、充分,哪怕是勾勒蹄子轮廓的一根线条,都同时表达出体积、质感与空间。
1943年作 五骏图:立轴 设色纸本 74×96cm
伏枥宁终古,穷追破寂寥。风尘动广漠,霜草识秋高。定溯河源住,马夷会见招。微能奔走耳,未死未辞劳。
关键词:徐悲鸿夫人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