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如意与李世民精彩内容:前几天,我得到了一幅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帖《晋祠之铭并序》,与大家分享。李世民其人李世民,一个响亮动听、名垂青史的名字,一个终生骄傲、充满自信的名字。相传他四岁时,有位相士为他看相后对其父李渊说:这个孩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之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大喜,便为孩子起名“世民... | 
如意与李世民
精彩内容:
前几天,我得到了一幅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帖《晋祠之铭并序》,与大家分享。
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一个响亮动听、名垂青史的名字,一个终生骄傲、充满自信的名字。相传他四岁时,有位相士为他看相后对其父李渊说:这个孩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之冠,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大喜,便为孩子起名“世民”。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干出了一番“济世安民”的大事业,是为唐太宗。
他的英名连同大唐王朝,历经千年的沉浮变幻,至今未有丝毫的褪色。从公元598年出生到公元649年生命终结,52年演绎出大唐圣王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把旷代明君、亘古一帝的魅力风采及前所未有的繁荣辉煌发挥到极致。
他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战将,又是一位英明果敢的统帅,更是一位杰出的帝王,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皇帝。
在帝业初创时期,他运筹帷幄,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威震天下,充分显示了他的武功和军事才能。登基之后,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开创了有口皆碑的“贞观之治”,又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大智慧。
他霸气决绝,英武激昂,身经百战,踏着皑皑白骨,蘸着滴滴鲜血,书写出不败的神话。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http://img.1148.cn/UpFile/2016/29/2016071377968914.jpg)
金戈铁马中崛起的盛世明君是如何开启一个空前绝后的繁荣帝国?贞观之治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羡的黄金时代,究竟有哪些历史魅力和精神财富?唐太宗统御天下的英明神武?文臣武将视死如归犯言直谏的贤良忠直?历史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英雄气度?还是让人有所感悟却又难以说透的历史教训?
大唐王朝三百年,其间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化、铁血的浪漫,令人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初唐在李世民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赋诗赞誉称颂李世民:“太原公子自无双,戎马生涯未肯降”。
无论是在太原起兵反隋初期,还是后来成为一国之君,终其一生,唐太宗都与太原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情缘。
晋祠与《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庙。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
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庙,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可证北魏之前已有祠庙,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南北朝天保年间,“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扩建晋祠。
唐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并刻碑文,又一次扩建晋祠。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http://img.1148.cn/UpFile/2016/29/2016071378585124.jpg)
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百树交荫,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
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选址于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利用山坡之高下起伏,依山就势,分层设置,山坡上的建筑群体与山峦起伏趋势遥相呼应,其优美的天际廓线,因景借景,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
出晋阳城南行,入莲花国,由崇福寺折向西行,眼望悬瓮山树木苍翠,耳闻飞瀑泉水叮咚,依次穿过城堡、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等建筑景观,最后到达圣母大殿,层层深入而渐至高潮,使人渐入佳境、流连忘返。
身处晋祠而远观天际,西边山峦绵延,东边汾水长流,殿宇楼台在林荫中忽隐忽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一种强烈的审美情趣油然而生,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运造化神工而由衷赞叹。
太原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也可以说是唐太宗的福地。从反隋兴唐肇始的晋阳起兵,到大唐建立之后的靖边安国,太原,对于大唐王朝、对于唐太宗,都有着独特、重要、无可取代的意义。因此,太原于唐太宗的心目中,深深存有一种浓浓的乡情。
据说唐太宗在晋阳起兵前,曾到晋祠祭拜,祈求神灵保佑。以后随人所愿,功成名就,唐太宗对阔别多年的太原念念不忘,于国于己都有一种厚重深远的思想感情及历史渊源。
此番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感慨良多,特地亲笔撰写了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文。此碑仍然流存至今,是唐太宗治国思想精髓的总结,是书法中的瑰宝,也是他留给太原及其民众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唐太宗巡幸太原,还是流传后世的《晋祠之铭并序》,都可以作为这一悠悠深情的明证。
《晋祠之铭并序》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 [李世民与如意]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否确有其事?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和如意在一起了吗](http://img.1148.cn/UpFile/2016/29/2016071379164081.jpg)
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计1203字,28行,每行44—50字不等。碑文内容追溯了古代晋侯在协隆周室、一匡霸业中的丰功伟绩,赞扬了其经仁纬义的美德,说明了其至今遗烈犹存,是由于推行了“德为民宗,望为国范”的治国原则。
文章还对晋祠的神祠、丛山、流泉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加以铺陈描述,称赞其“匡世济民”的美德,以说明“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的道理,抒发了“贤德为治”、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章最后还以隋亡唐兴说明暴虐引起天人共愤,贤德取得神助民拥,在位者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方可享国长久,这与贞观时期安人定国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
行文铿锵上口,纵横自如;引古论今,富有哲理。字体为行草,仿王羲之书法,隽永娟秀,飘逸洒脱。
此碑一出,即制成拓片,广为流传。唐代还将其拓片作为珍贵礼物馈赠外宾。
唐太宗长于书法,亲书碑文佳者有二:一为《温泉铭》,石刻今已不存,另一个就是《晋祠之铭并序》。
原碑在清初开始剥落,字迹多模糊不清。清乾隆时,太原知县周宽与晋祠绅士杨二酋,请长于书法的杨堉摹钩旧拓上石,刻成新碑。
现在新、旧碑均保存于晋祠博物馆内。碑额飞白体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笔力遒劲,神气雄浑。许多书法专家认为,《晋祠之铭并序》为行书上品,展示了唐太宗的深厚书法造诣,其历史、艺术价值极高,是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关键词:李世民与如意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6

播放数:1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