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燕云十六州精彩内容: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的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这个地区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点。谁占领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马在这里修建了长城,燕云之地更加固若金... |
燕云十六州
精彩内容: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的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这个地区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点。谁占领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马在这里修建了长城,燕云之地更加固若金汤。在燕云十六州丢失之前,北方游牧民族要想南侵,就只能绕过阴山,从甘肃进入中原。而中原汉民族集中全力镇守西边,游牧民族其实很难突破汉民族的防线进入中原。所以在北宋以前,大部分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汉民族是强过游牧民族的。
燕云之地丢失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背叛后唐,为了抵抗后唐军队,听从了谋士桑维翰(史上第一汉奸)的建议,以燕云十六州的代价换取契丹出兵,并在契丹的帮助下灭掉了后唐。四十五岁的石敬瑭还认三十四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每年献上三十万绢帛,丢尽汉民族的脸面。
北宋在结束纷乱的五代十国后,对北方这条防线的重要性自然也相当清楚。所以从公元979年到公元986年,宋太宗前后进行了两次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主要目的的北伐,但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北伐对宋朝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从经济上看,两次北伐耗费巨大,对于刚刚建国不久的北宋来说,两次北伐极大的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压力,而这些压力最终会分化到每个百姓的身上,造成民众疾苦。从政治上看,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这会大大削弱北宋的地位,此后的西夏,金国始终不把北宋放在眼里与这两次失败不无关系,而且在与辽国的交往中,北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北宋的统治者也开始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去信心,从此不敢北伐。从军事角度分析,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使得宋朝北方从此始终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辽国的铁骑可以在肆意驰骋在华北平原,无人可挡。在冷兵器时代,平原作战,步兵很难战胜骑兵。在这种情况下,以步兵为主力的北宋只能以庞大的军队数量来镇守北方,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又会加重民众的负担,所以宋朝虽然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富裕的朝代,但普通百姓过得并不是多好。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除了带给北宋国防和财政上的压力,还带给了北宋无尽的屈辱。因为缺少屏障,辽军可以随意南下,而宋军如果有一次没能阻挡住辽军,那么迎接宋国的就是灭国之危。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被宰相寇准逼着到澶州督战,虽然宋军最后打退了辽军,但还是不得不与辽国议和,议定每年宋国给辽国十万两白银,绢二十万匹。这对宋朝的财政又是一次加重,而且还开了用钱买和平的先河,之后的西夏,金国也效仿辽国向宋国要钱。虽然宋朝的商业十分发达,但这些财富最终都付给了异族,异族得到财富后更加强大,强大后又不断地南侵,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宋朝始终打不过异民族。除此之外,战场上的失利也极大地打击了汉民族的自信心,使得宋朝时的社会风气始终不如汉唐那样雄浑豪迈。
为什么说燕云十六州害死了北宋?如果仅仅是丢失燕云十六州带来的各种财政压力,依靠北宋发达的商业,尚能勉力维持。最可怕的是北宋统治者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出与虎谋皮的错误决策。
公元1118年,此时的辽国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强盛,在金国的打击下,辽军节节败退。此时北宋的统治集团认为,可以借助金国的力量,联合灭辽,收复燕云之地,重建汉族北方防线。于是宋廷派人与金国进行了“海上会盟”,商谈共同灭辽之事,然后取得燕云十六州。但事与愿违,在随后的灭辽之战中,宋军没能打败辽军,燕云之地实际上市被金国占领。金国在战争中看到了宋国腐朽,宋军将士无能的一面,加上宋国的富裕让金国实在眼红,在辽国灭亡后,金国并不但没有如约奉还燕云十六州,还利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之地的心理大肆敲诈勒索北宋,并最终利用燕云十六州作为借口,背叛宋国,大举南侵,俘虏钦徽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所以说,燕云十六州最后害死了北宋。虽然北宋灭国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收复燕云之地上,但燕云十六州确实是北宋灭亡最直接的导火索。
关键词:燕云十六州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