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官之放飞梦想》片花2
精彩内容:
清远大沙塘当选村官不超35岁
目的是团结年轻人、增强村务执行力
大沙塘村只选年轻人当村干部的传统引起了官员和学者的兴趣。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党国英(右二)今年4月在村里调研。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陈立新)"那是会所,建成后村里就有唱歌、休闲的地方了。"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大沙塘村副组长陈静康指着村后一座在建的高楼解释道,"让村里年轻人有娱乐、休闲的去处,可以防止他们在外惹事,也能增强年轻人对村子的归属感。"除了有会所,做大沙塘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好处——考上大学的可以获得奖励,没考上的可以到乡贤那里打工,想创业的有人资助,当然还可以选村官。
2012年,大沙塘村进行新一届村官选举,选出正副村小组长5人,组长陈国添1984年出生,副组长陈少华、陈静康出生于1986年,副组长陈戈亮、陈伟豪分别出生于1989年、1992年。
根据大沙塘村的传统,村干部从年轻人中选出,由上一届组长提名,理事会和村民亦可推荐,经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当选时年龄不能超过35岁。
"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前两任都是这样选的。"陈静康说,"三年一届,超过35岁就不能选了。"大沙塘村经济较发达,全村去年集体收入约600万元,村里的企业和工厂留住了大部分年轻人。现在,几位"村长"每月都会召集年轻人聚一下,吃顿饭、打篮球、聊聊天,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做年轻人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相比之下,周边村村长都是四五十岁,跟年轻人疏远多了。"陈静康告诉记者。
"村里的这一传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青年的成长。当了村干部,年轻人能接触政府和外界,得到教育和锻炼的机会,也可以更好地团结年轻人。"组长陈国添说。龙塘镇负责宣传的党委委员认为,大沙塘村"政治"的核心之处在于年轻人的团结,"他们都把当村长作为荣誉,这是他们能够支持村长工作的基础。" 2013年以来,大沙塘村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省级卫生村、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广东省名村。今年6月换届,五名村干部都获得连任。"他们做得挑不出毛病来,最起码村里的年轻人老实多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大沙塘村是龙塘镇最早完成广(州)清(远)轻轨征地的村子;村里的危房、草房基本绝迹;环村大道平坦宽阔,车行无碍;两座公园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投入使用。这些都是5位村长的"政绩".
"年轻人当村干部有优势,不但好跟同龄人说话,也好跟年纪大的沟通——他们是看着我们长大的,大多数时候不忍心为难我们。"副组长陈戈亮说。
不好说话的时候也有。轻轨征地时有两户就是不同意,"村长"们黔驴技穷,只好请理事会出马。
大沙塘村有1100多人,其中约1000人为陈姓,100多人为吴姓。根据人数多寡,陈姓和吴姓按比例分配理事会名额,本届村民理事会有理事25人。在村里,重大事项一般由理事会提议、村民大会表决通过、"村长"负责具体执行。"村长"们搞不掂的事情,就请理事会出面解决。
"这都是理论上说,实际的村务并没有那么死板。"陈静康告诉记者,"但总的来说,'村长'们更偏重执行,这是对年轻人的锻炼,也是对村务负责。"按照村里的规定,五位"村长"没有工资,每月只有50元的话费补贴。"当了三年村长,出乎意料的是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谈起当"村长"的得失,陈国添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党国英认为,大沙塘村选年轻人当村长的基础是乡贤企业吸引年轻人在本地就业,"在全国农村大多数空心化的情况下,这种做法难以大面积推广。"党国英认为,大沙塘村村长和理事会分权的实质是把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改革的方向。"
相关图片:
↑图:姚文婷 大村官2 为爱守候 上演深情催泪大戏
↑图:大村官2 杀青 姚文婷饰暖心媳妇
↑图:姚文婷加盟 大村官2 接地气表演升级
↑图:大村官2 热播 姚文婷演绎 乡村最美媳妇
↑图:青春剧 大村官2 杀青将播 姚文婷饰暖心媳妇获赞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