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天价救护车 收费差价引争议 160224
精彩内容: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以它为界命名。
惠金义 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西,这个多山之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做出诸多重大贡献,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屯田是其中之一。这场巨大的人口工程,其持续时间、移民规模、影响深远在移民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由于正史上对它的记录支离破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有引起学者的注目。清末、民国初年,一些在山东、河南等地做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贺柏寿等,亲身感受到洪洞大槐树移民影响之大,“声噪于直、鲁、燕、豫人之口”。当地人知道他们是洪洞人,都称“洪洞是老家,先祖明时迁来”,倍感亲切,受到热情招待。于是他们在外募集资金,回到洪洞,修建大槐树遗址,才有了这个纪念地。可喜的是民间涌现出一批研究者,他们自筹资金,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不懈,接触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碑刻,访问了许多村庄,写出了不少专著,黄泽岭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由于专业与业余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才走出“雾朦胧”状态,大体看清了它的全貌,对它的意义认识逐渐加深。其实,仅从现在发现的官方和民间史料分析,可以断定,这场移民为中原地区惨败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明王朝政权的巩固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人口角度看,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做出了特殊贡献。
移民的缘起
元末,自然灾害频繁。有文献记载水旱灾害: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这些灾害使庄稼颗粒无收,加上元末官场腐败,赋重政繁,饥民得不到抚恤,造成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军与元朝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统治集团内讧引发的战争、农民军之间的兼并战争,互相交织,攻城夺地,异常惨烈,长达17年之久,造成中原人十亡七八,正像一些文学作品描写“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凉悲惨景象。
而与河南、河北相邻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从金、元以来,山西一直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元末战乱中,山西没有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自然灾害也少,没有像黄淮决口、泛滥那样的水患。没有大旱灾、大蝗灾。与中原地区相比,气候条件还算较好,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特别是晋南平阳府及泽、沁、潞、辽等州,农业生产没有受到破坏,人口继续增加。再加上邻省难民的大量涌入,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现象。
在这种局面下,刚刚建立新政权的朱元璋及朝廷大员、地方官员认识是一致的:当务之急是“田野辟、人口增”,做出了从人多地少的“窄乡”移民到中原人少地多的“宽乡”屯田的决策,并逐步完善了相关政策。从民间家谱看,洪武元年就拉开了移民的序幕。有学者认为,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前,西北边疆很不安宁,朱元璋还得用兵打仗,扫除元的残余势力。这期间的移民在北方主要是迁返流民、迁移边民和归降的蒙古兵民,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招募山西无地农民到周边省开垦荒地。洪武二十一年,元朝宗室四大王投降,边患平息。户部郎中刘九皋提出从山东、山西移民到“宽闲之地”屯田的建议,朱元璋认为:“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否定了从山东移民的建议,进一步肯定了从山西移民的决策。从此,中央政府级的山西移民节奏加快,规模扩大,动辄就是万人大迁移。当年八月,就将泽、潞二州的无田农民迁往彰德(治所今河南安阳)、真定(治所今河北正定)、临清(治所今山东临清)、归德(治所今河南商丘)、太康(今河南太康县)等地。
明初,移民持续时间那么长,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死后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大战,造成了河北东南部、河南东部、山东的西北部、安徽北部、淮河北部这块东西广六七百里、南北长近千里的土地上人口剧减,所以朱棣南京登基后,再次向这些地区移民填补。
移民来自全省71个县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有人面对这首带有苦涩味的民谣,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村能移出那么多民吗?一个县能移出那么多民吗?这个问题提得对,其实,明初那场持续50年的移民,并非移的一村一县之民,而是全省之民。大槐树并非村名,而是移民集散地。大槐树移民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政策的官方行为。移民开始,先是遣返流民,招募山西无地之民。尽管有优惠政策,诸如走时发川资、到目的地当地政府发给种子与耕牛及农具、免除三年的赋税等,但多数人还是不愿背井离乡,自愿应募者少,于是朝廷施行征集强迁,甚至用诱骗的办法。办公机构设在交通便利的平阳府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移民手续,发放凭证川资。寺院紧靠南北大道,道旁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树冠很大,蔽荫数亩,是移民的集会、集散之所。一批批被征集的移民在这里集合,办完手续后,又从这里出发,被军人押解到指定的地方。大槐树上的枝枝杈杈筑有许许多多的鹳鸟窝,鹳鸟时起时落,鸣叫飞翔。这一奇观,给移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迁移是辛酸的,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看不到前景,逃亡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防止逃跑,军人往往把移民两手向后反绑起来,连成一串行走,要大小便时,押送人员才将绳索解开,到目的地要走十天、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时间长了,解手的次数多了,“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保留至今。
移民绝大多数是底层贫民,既无社会地位,又缺文化技能,既无显赫的祖先和高贵的门第值得炫耀,又无文字记载故乡家世的能力,老来思乡之情日重,给子孙们只能讲述他印象最深的洪洞县大槐树、鹳鸟窝的情景了,并情深意切地称为老鹳窝。口口相传,数代之后,等到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体面的大家族时,再要追溯清楚祖宗迁出山西时的村落、世系已不可能。所以,只能以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为故乡了,有的甚至把“老鹳窝”就当作家乡的村名写在家谱里。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成了明初山西移民的总代名词,成为移民后裔心灵上的“根”。
明初移民,正史记载只有18次,洪武年间9次,建文、永乐年间9次,其实,从洪武年开始,移民年年都在进行。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的28县,潞安府的8县,汾州府的7县,泽州的4县,沁州的2县,辽州的2县,也有太原府的20多县。明时,山西省辖79县,先后有71个县参加了移民,可以说牵动了全省。最大的一次军屯移民就牵动了70个县。那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从山西征丁至北部大同一带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建立16卫。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去山西传达他的旨意,同时派出开国公常升、定远候王弼等十一侯、陈俊十都督和指挥李茂之,分别征平阳、太原等府州,“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为一军,捐其徭役,分隶各卫。”每卫5600人,16卫要征集89600人,洪武二十四年,除大同府(这次征兵安置地区)以外的山西全省的登记户口为619291户,要在其中找到9万户“四丁以上“的大家族谈何容易。正因为预见到了这次征集的艰巨性,才派出了如此多的高官,组成如此强大的阵容。两个月之后,冯胜等回京复命,汇报说这些兵源选自山西70个州县,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将16卫建成。
山西明初有多少人口 移出多少 移向哪里
山西元末有多少人口,50年间移出多少人,官方没有统计数字。综合一些专家的研究推算,元末明初,山西人口在600万人以上,移出的人口在300万以上。这个推断,主要根据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统计数字,这是明实行黄册制度后的第一次官方统计数字。数字显示,河北总人口189.3万,河南总人口189.1万,山西总人口403.4万,比两省总和还多25万人。这是移民进行了14年的数字。河北、河南人口数字里包含着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元朝社会稳定期,河南人口为81万,因元末战乱与灾荒,人口减半,约40万左右。洪武十四年,人口达到189.1万,人口自然增长一些,但不会多,主要靠山西移民填充。郑发展先生在《中州学刊》上发表文章推断,洪武年初,山西人口移民河南规模在100万至150万之间。可见189.1万中应有140万是山西移民。这样大的移民规模还不能满足需要,有的县人口还在500户以下,之后继续向山西招募无田之户。河北的189.3万中有多少山西移民,有专家推算为34.5万人,主要分布在北平南广平和大名两府,保定、河间两府有少量分布。建文、永乐年间,又有9次从山西移民,充实北平各府州县,有两次明确记载为“万户”。
山东在历史上是人口稠密与经济发达地区。纵然经过元末的战乱,人口密度仍是河南及河北省的1.5倍,本应是人口的迁出区,却变成了移民的接纳区,其原因是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密西疏的格局。洪武后期,东昌府等西北地区接纳了东部登、莱、青三州移民,但数量少,更多的是接纳了山西移民。“靖难之役”后,继续接收移民。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山东接收的184万民籍移民中,来自山西的移民最多,达到121万,占移民总数的66%,移到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德州府、莱州府等地。民间家谱记载有大量流民迁于鲁西、鲁西北、鲁西南。有学者根据官方与民间记载推算,分布在东昌府11.18万、兖州西部50万、青州9万、济南府24.5万,胶东半岛军籍人口、民籍人口,山西人也占相当数量。
江苏徐州府和安徽凤阳府也接收山西移民,徐州府4万,丰县、沛县、单县、金乡等县移民人口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
随着黄淮流域人口的不断流动,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扩散到全国许多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考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地方志和家谱中的记载。21世纪初,有学者著文大槐树移民分布在500多个县,河南106县,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山东92,江苏、安徽、湖南、湖北62县,陕、甘、宁51县,山西34县,辽宁11县,内蒙8县,吉林3县,黑龙江3县,广西1县。为什么移民的县越来越多?除了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再迁移,还混杂了永乐之后因灾荒产生的山西流民的后裔。《洪洞县志》说:“明正统时(公元1436~1449年)从山西流至南阳者十余万。”明政府派遣官员抚恤,就地安置。像这些饥民的后裔也称祖先是洪洞大槐树移民。
移民后裔到底有多少人
明初社会稳定,全国人口增加很快,但户口统计数字不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统计,全国人口增加到1605.2860万户,6054.5812万人。与元代全盛时期相比,户增加了440多万,人口增加近700万。其中移民地区是人口增加最快的地区之一。到明崇祯初年,全国人口有多少,说法不一,多数学者看法是一亿多。明末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清初降至9200万至一亿之间。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再加上高产作物玉米、土豆、红薯传入中国,粮食品种增多,产量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人口迅速稳定发展,到清末人口达到4亿。有人问,明初50年间,从山西移民300万以上,经过600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全国13亿人口中,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有多少人?这个数字很难统计,只能是个推算数字。请看看移民主要地区的人口情况,大体可以得出个结论。
河南是接纳山西人口最多的地区,元末人口约40万,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移山西民约140万,以后继续接收山西移民。如南阳府裕州,洪武二十四年只有824户,4802人,由于招募接收山西泽、潞移民,到了永乐十年,人口达到2161户,12324人。20年间,户增2.62倍,人增2.56倍。又如卫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口也很稀少,所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辉县、淇县等6县只有15341户,101544人。通过移山西之民,至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6县人口均有明显增加,达到27465户,162480人。其中,辉县增加幅度最大,由2392户,15298人,增加到6143户,38479人。整个河南地区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的110年间,人口虽有起伏,总的是增加趋势,达到436万人,增加了244.7万人,是洪武十四年的一倍多。到崇祯初年达到500万人,明末战乱中大量减少,清初周边省人口流入,康熙年间增至700万。当今河南158个县(区)、市,人口达到9700万,其中106个集中分布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人口应在4000万左右。
山东通过接收移民,人口也迅速增加,据洪武二十六年统计,人口已达753894户,5255876人。“靖难”之时,人口损失大。永乐年间,通过继续接收移民,荒僻之地出现了一座座村庄,人口迅速恢复,到了弘治四年,人口达到770555户,6759675人。崇祯初年,为2500万人,战乱中死亡、逃亡严重,康熙初年减少至1000万人,以后迅速回升。当今山东有139个县(区)、市,8800多万人口,其中92个分布着大槐树移民后裔。据腾县等地名办公室调查,鲁西、鲁西北、鲁西南地区最为集中,鲁西南的村庄几乎一多半是明代移民建立的。腾县(今腾州市)有1223个自然村,明代建村的有687个,占村庄总数的54.3%。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多达1606个,占村庄的57%。嘉祥全县现有782个自然村,明移民立村就有530个,占总村庄的69%。据此推断,大槐树移民后裔占山东人口的三分之一,当在2900万至3000万之间。
河北也是如此。山西移民有的在旧有村庄与原村民杂居,有的另行择地,占产成村。有专家统计,现在河北、北京、天津三地208个县(区)、市,129个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河北地区接收山西移民也较早,地方史料记载,洪武三年始,平山县就接收山西移民,定居滹沱河沿岸,新建55个村庄。1937年“七七事变”前成书的《定县社会调查》称,调查了62个村庄,有110个姓,529族,其族源除极少数外,都说“燕王扫北”后,从山西迁来。有的县山西移民相当集中,馆陶县251个自然村,248个是明山西移民建立的。当今河北、北京、天津三地人口8846万,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至少占四分之一,当在2200万以上。
江苏、安徽、湖北、陕西都有相当数量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再加上海外大槐树移民后裔,最保守估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应在一亿人以上,因而山西被称为亿万华人的老家。
中原地区成为大明王朝稳定的财源
移民实现了人口增、经济兴的目的。山西移民屯田于中原等地,建立起一座座村庄,艰苦创业,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洪武年间,全国耕地增辟情况,《明太祖实录》曾有粗略统计:洪武元年,增辟耕地770余顷。洪武四年,增辟耕地106622顷。洪武六年,增辟耕地353980顷。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增辟耕地921124顷,可能是增辟数字最多的一年。以后年年增辟,有的年份增辟数字大,有的年份增辟数字小。洪武二十年开始,明政府在全国普遍丈量土地,编制了鱼鳞图册,到洪武二十六年,登记垦田总数达850.7万顷,比洪武十四年全国官民田总数增加了480多万顷。移民屯田,中原地区关系极大,河南、山东、河北耕地增加幅度肯定很大,但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垦荒的成效,《明太祖实录》里载有片断。山西民迁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洪武二十五年,收谷、粟、麦300余万石,棉花1180.3万斤。同书又载,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右军都督佥事陈春报称:彰德等四府,屯田凡381屯,屯租233.3万石,棉花502.55万余斤。官方还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东昌三府迁民58124户,租322.59万余石,棉花248万斤。
由于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明政府向人民收取的税粮也在增加。《明太祖实录》卷140、176、214、230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岁征麦、米、豆、谷2610.5251万石。洪武二十四年,征米、麦、豆、粟3227.8983万石。洪武二十六年,计3278.9800万石。这一赋税收入数字,在以后的永乐、洪熙、宣德各朝,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动,说明粮食产量基本是稳定的。洪武二十六年的岁入粮数比元代岁入粮数(1211.4708万石)多两倍。所以明初在地方上的仓储很充裕。洪武时,“山东济南府广储、广丰两仓,粮757000石,岁久红腐。”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陕西所属储仓积粮1098.4225万石,足支官军俸粮十年。据《明史 食货志》记载:“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粮食霉变成为地方官员头痛的一件事。
在明初,除粮食外,棉花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物资。棉花这一作物,宋元之间才由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闽、广、关、陕地区种植,至元末,只有江南松江成为棉业中心。朱元璋十分重视棉花的种植,在全国大力推广,对农户种棉提出具体要求,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木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于是结合移民屯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棉花也普遍种植起来。洪武、永乐年间,上述三省成为全国棉花主产区。因此棉花、布帛就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记录的洪武二十八年,彰德等四府征收棉花、东昌三府迁民征收棉花的数字外,还有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征收布帛120.6887万匹,丝绵24.6507万斤,棉花绒58.3324万斤。棉花及其织品成了重要的军事物资。明政府对军队棉花、棉布的供应量十分浩大。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供给辽东诸卫士卒棉布43.04万余匹、棉花17万斤。洪武十六年,供给四川都司士卒棉布96.14万余匹、棉花36.7万余斤。明政府还用棉花、棉布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换马。如洪武三十年,以棉布9.9万匹往“西番”换马1560匹。
对巩固西北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移民军屯在移民屯田中占很高比例,军屯多在边疆,官方记载军屯的有两条:一条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移山西民约89600人到大同至内蒙东胜一线建立16卫;另一条是洪武二十八年一月,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廷对军屯管理十分严格,卫所有“守、屯”任务,一般三分守城,七分耕屯。每个军士种田的数量根据土地的肥瘠和耕种条件来确定,一般50亩为一份,官府发给耕牛、种子、农具。屯军要向明政府交纳赋税,叫做“屯田籽粒”。洪武时期,每份应纳“屯田籽粒”数量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地方是“岁征其半,余存自食”。全国统一的征收额,在朱元璋死后才制定出来。规定军屯一份,征收正粮12石储屯仓,由本军卒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近12万山西人组成的大军,长期住在塞北长城沿线,种地筑城,兵强马壮,无疑对巩固边疆起着重要作用。山西商人还发明了商屯,在边疆地区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繁荣边疆经济,将生产的粮食交给当地军人仓库,补充一些卫所军粮不足,减轻了国家长途运粮的负担。
(本书由黄泽岭编著)
相关图片:
↑图: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这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古都西安就
↑图:山路曲折,以图为证,风景优美,山西边是平谷玻璃台乡,山东边是河
↑图:山路曲折,以图为证,风景优美,山西边是平谷玻璃台乡,山东边是河
↑图:山西山东端午大不同
↑图:山路曲折,以图为证,风景优美,山西边是平谷玻璃台乡,山东边是河
↑图:山东省青州市的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