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发现战国时期成人瓮棺葬群 说天下 160515
【河北现110座战国瓮棺葬】近日,一则河北现110座战国瓮棺葬的新闻引众多网友关注,此次发掘对研究2000多年前的丧葬习俗城池状况极为重要。据悉,考古发掘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来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骅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河北省黄骅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遗址附近发现瓮棺葬后,经过几个月持续发掘,目前已发现瓮棺葬超过110座。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由于2000多年来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环境破坏,目前我们发掘的只是整个瓮棺葬群遗址的一部分。据现场勘查,在发掘点向南150米范围内都有遗迹发现,成人瓮棺葬区范围可能比目前的规模大很多。”
据考古人员初步统计,已发掘出土的113座瓮棺葬中,形制多达20多种,经鉴定为战国时期器物,其中6座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鉴定为成人瓮棺葬,且为一次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介绍说,此次发掘的瓮棺葬墓地类型多样、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在全国同类型墓葬中规模较大,对研究2000多年前的丧葬习俗、城池状况极为重要。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在史书记载及相关研究中,多被当做战汉时期军事防御城池。当地历史学者认为,瓮棺葬墓地实际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规模儿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城池的繁荣,同时也对此前古城是单纯军事城池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瓮棺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它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即灵魂不灭。
早在3年前,平度东阁街道后巷子村在旧村改造中,意外从工地上挖出了一个带铭文石羊,当初人们就把它暂时存放在村委会保存起来。前天,在闻听石羊有很高文物价值后,村委会连同以前发现的一个无头石羊一块捐赠给了当地博物馆。昨天,记者从平度博物馆获悉,这个带铭文石羊造于东汉时期,距今近两千年时间,它是当初放在王侯墓葬甬道两侧的石像生,初步鉴定或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非常高是文物价值。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