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两会进入分组讨论和审议的阶段,代表逃会现象又成为刺眼的焦点。往年媒体就批评过一些代表团的代表不把纪律放眼里,任性地缺席、迟到或早退;有记者往年还经历过出席人数不到二分之一的小组讨论会,有的开会二十分钟因没人发言便草草收场。今年仍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代表团一再强调:有要事务必向召集人请假,原则上不得... |
两会进入分组讨论和审议的阶段,代表逃会现象又成为刺眼的焦点。往年媒体就批评过一些代表团的代表不把纪律放眼里,任性地缺席、迟到或早退;有记者往年还经历过出席人数不到二分之一的小组讨论会,有的开会二十分钟因没人发言便草草收场。今年仍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代表团一再强调:有要事务必向召集人请假,原则上不得请假。
有人替这些逃会代表辩护说:面对一些无聊的讨论,与其会场睡觉,不如回去补觉,缺席逃会本就是一种态度――这种辩护是站不住脚的,即使觉得讨论没意思,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在会上说点有意思的?难道讨论激烈的会议不是由每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构成?逃会既无组织纪律,更是严重失职。一个小组讨论会,那么多代表缺席,这是什么概念?这背后是多少民意的缺席?中国13亿多人,一共不到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每个人大代表背后是多少人?一个代表每缺一次、逃一次会,意味着背后多少人的被缺席。
有媒体报道说,规模越大的会议出席率会越高。像全体会议和全团会议,国家领导人,省委书记,省长在场的会议,代表们往往到的比较齐全。而到了小组讨论会,上座率就没那么有保障了。
这种“会议规律”很耐人寻味,为什么没有中央领导参加时,代表团的会风就得不到保障呢?一些人大代表,都是大人了,怎么还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整天得被盯着才守纪律。从电视镜头和媒体报道中,也能窥见这样的代表团开会潜规则:有中央领导来的时候,很多代表非常积极和热情,争着要发言,争着在领导面前去“表现”、“抢风头”,安排各种电梯偶遇、设计各种姿势准备跟领导握手,叮嘱摄影者千万要抓拍自己跟领导的合影,甚至准备“哭穷”或要项目。如果没有领导参加讨论,好像就可来可不来了。
据我所知,一些代表会对自己十多天的两会会期进行这样的划分:中央领导来的话,自己必参加;本省大领导参加,自己也得参加;本团开放日记者云集,也不好缺席。其他情况,就属于“垃圾时间”,就成为私人时间了。
这样的“开会潜规则”显然是对代表身份的严重悖离:当人大代表,不是为了和中央领导合影,不是获得领导亲切接见和握手的机会,不是在领导面前出风头。无论有没领导来,无论有无记者围观,你都得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第一,两会上没有领导,都是平等的代表身份;第二,两会没有“垃圾时间”,每一分一秒都应该用起来积极履职。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这两天的提醒非常重要,应该激起每个人大代表的重视。针对媒体报道的代表缺席现象,他说:“现在会议已经开了一半,各位代表容易产生疲惫,容易松懈,但绝对不能无故缺席,一年就开一次会,你代表的是人民,你带的是一份责任,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么你就别当人大代表。”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