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媒体再批王思聪:粗俗只是一种娱乐?还是一种习惯?

 41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4-10 12:18:42
导读:  某知名电视台主持人被爆出让人咋舌的不当言论、某网络红人在调教宠物狗时配以“逆天”旁白并将其搬上微博……近日发生的两起名人“口祸”风波,引起了广泛围观和议论,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刺眼而热烈的“黑风景”。 看着那位主持人在饭桌上神态微醺地又说又唱、口无遮拦,要么是浑不觉有摄像头神出鬼没,要么就压根没想...

   

      某知名电视台主持人被爆出让人咋舌的不当言论、某网络红人在调教宠物狗时配以“逆天”旁白并将其搬上微博……近日发生的两起名人“口祸”风波,引起了广泛围观和议论,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刺眼而热烈的“黑风景”。

      看着那位主持人在饭桌上神态微醺地又说又唱、口无遮拦,要么是浑不觉有摄像头神出鬼没,要么就压根没想到这段“表演”有公之于众的可能;而那位不时以大胆言论招惹是非的网络红人,在遭遇批评后的第一反应竟是大爆粗口……两位说话的初衷和遭遇围观的过程不同,但那种满不在乎、自得其乐的心态竟如此一致:娱乐一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娱乐真的可以无极限么?从两位不当言论引发的舆论风暴来看,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且不论两位在现实处境中因为“玩笑开大了”将会招致何种后果——这纯属咎由自取,“嘴”责自负。透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语言粗鄙化之风,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却非常有必要——在“娱乐至上”观念横行霸道的时代,“话不惊人死不休”的边界在哪里?

        在充满戏谑氛围的网络时代,人们早已经不习惯绷着神经和脸皮说话,在种种引发大笑和鼓掌的网络段子和流行语中,我们乐见言论自由度和社会包容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必须对一些挑战底线和禁忌的所谓话语“创新”保持距离、保持警惕。比如,各种煞有介事的谣言;比如,一些触犯法纪的诽谤和语言侮辱;比如,各种有违公序良俗的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生理歧视;比如,充满戾气甚至暴力色彩的话语方式……

       近些年来,网络语言污染呈现蔓延之势,在各种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中,常见满屏满窗的“约×”“撕×”“×丝”“×格”等污言秽语,把涉黄涉暴语言当个性和时尚者大有人在。一些公众人物、知名人士和网络大V,对这股风气也推波助澜、乐此不疲。这种不良话语风气不仅侵害汉语的纯洁性,更严重搅乱了网络交流和讨论的善意和诚意。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络话语“病毒”泛滥,反过来会刺激和助长现实社会中的戾气和低俗之风。

      公众人物在公共平台、公开场合因言辞不当而减分甚至吞苦果的事情,古今中外都不鲜见。在传播渠道日发便利和迅捷的今天,名人们理应谨言慎行,以身作则,谨防“祸从口出”、自毁形象;而对于那些自恃名气、刻意卖弄惊人之语甚至粗言秽语的所谓“名人”,点赞和效仿只会拉低自己的素养,切勿盲目跟风,不辨是非,把低俗当有趣、传恶语为佳话。

     黑话、粗话、下流话横行,绝非网络空间之福,更不能作为表达自由的象征。这两起名人“口祸”事件对当事人是一次教训,对于围观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警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事实上我们的表达也正越来越自由与便利,但作为社会人,那种毫无禁忌的表达只能对着某个“树洞”,而不是大众的耳朵。

 

关键词:王思聪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