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安倍对华态度为何判若两人未来三年,与台湾海峡一样,可能同时游走于不确定边缘的就是中日冲突,其中尤其是钓鱼岛冲突。与近年南海冲突相对平稳相比,钓鱼岛冲突是中日战略博弈的一个重要筹码。这个筹码在未来几年的中日博弈中,是否可能再次升级,以致一触即发?在邱震海新书《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中深入... |
安倍对华态度为何判若两人
未来三年,与台湾海峡一样,可能同时游走于不确定边缘的就是中日冲突,其中尤其是钓鱼岛冲突。与近年南海冲突相对平稳相比,钓鱼岛冲突是中日战略博弈的一个重要筹码。这个筹码在未来几年的中日博弈中,是否可能再次升级,以致一触即发?在邱震海新书《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中深入安倍晋三对华政策变化的因素。
这短短的一年里,世界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一年里,中日关系更为恶化。在钓鱼岛前沿,中日摩擦持续上升,两国军机频频测试对方底线;在中日民间,双方感情进一步恶化,各自对对方国家不抱好感的人数持续上升。
这一年里,客观地看,安倍的权力巩固了,“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颇有成效。因此,这一年里,中国民众大都提起安倍就咬牙切齿,但日本人提起安倍,却大都觉得他经济搞得不错,日本的人心凝聚了。至于日本右翼,则更是左右围着安倍,百般设法对他施加影响和压力。
这恰是问题所在。安倍是个令中国人感到谜一般的人物。凡是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外祖父岸信介、父亲安倍晋太郎都是日本政坛的保守人物,安倍晋三受其影响,骨子里思想保守甚至右倾。
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很难解释,2006年9月安倍接替小泉担任首相后,当很多人都认为他将比小泉更右倾时,他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一改日本首相上任第一站出访美国的传统,于那年10月上旬首访中国,并提出“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设想,从此大幅改善了中日关系。2007年4月1日,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并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当时的日本首相就是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的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的对华态度,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外界人士不了解的是,这一年里,作为日本“知华派”领军人物的宫本雄二,一方面婉拒野田邀其再次出任驻华大使,另一方面则也暗中对安倍晋三施加了不少影响。
这是2014年3月底,宫本雄二应我之邀,到深圳录制《寰宇大战略》时,亲自向我透露的。这一次,宫本雄二接受我的邀请,居然出奇地迅速。
他在给节目组的电邮中这样写道:“最近的中日关系已经完全不像样子了,完全不像两个大国之间应该有的样子。我们正派应该出来多说话。”
他这里说的“正派”,其实是“具有建设性思维的主流人士”的意思。
我物色的与宫本雄二对话的中国外交界人士,是中国前驻奥地利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所长杨成绪。
杨成绪与我神交多年,是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大使。外界一般只知道他的上面两个身份,岂不知,他的另一个身份更有意思。1989年下半年,他被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从驻奥地利大使的任上召回,直接任命为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9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份,也是中国外交经历重大考验的年份。1989—1993年,杨成绪作为时任外长钱其琛的高参,直接谋划并参与了中国外交对西方封锁的突围。这是一位中国外交在关键时刻的有功之臣。
杨成绪与宫本雄二,中日的两位老外交家,各自都有自己服务的国家利益,但各自又都有多年专业的外交经验,因此,两人可以既务实,同时又相对超越地审视中日关系及其深层原因。
正好在宫本雄二应我之邀飞抵深圳之际,有坊间传闻,安倍第二次上任后,除了周围的保守派智囊外,也想延揽一些对华温和、开明的“知华派”人士出谋划策,其中就有宫本雄二。
因此,宫本雄二的此次中国之行,而且是直接出席一个中文电视节目,又带上了另一层色彩。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