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日,“东方之星”游轮倾覆事故家属一早来到上海协和旅行社南京分公司里,心急如焚地等待家人的消息。然而旅行社却大门紧闭,在门口张贴的通知中,记者看到了这趟旅程的行程单,还原了“东方之星”的行驶轨迹。执行由南京至重庆航运任务的“东方之星”于5月28日中午13时,从南京开航,终点为重庆。来自上海、江苏等... |
2日,“东方之星”游轮倾覆事故家属一早来到上海协和旅行社南京分公司里,心急如焚地等待家人的消息。然而旅行社却大门紧闭,在门口张贴的通知中,记者看到了这趟旅程的行程单,还原了“东方之星”的行驶轨迹。
执行由南京至重庆航运任务的“东方之星”于5月28日中午13时,从南京开航,终点为重庆。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400余名游客,28日在南京集中,统一登船。计划游览长江8省,历时12日。
然而,刚刚行驶至第五日的游船,却遭遇横祸。
“自5月28日从南京登船至今已五天,先后游览天柱山、庐山、黄鹤楼、三国赤壁古战场等景区,现继续西行明天游览古城荆州。我和你妈妈一切均好。勿念,父。”徐州的商女士略带哽咽地告诉记者,这是她收到的最后一条来自亲人的消息,时间定格在1日晚间8点。此后,再也没有拨通过亲人的电话。
在这张“畅游长江八省,饱览三峡全景”的行程单上,记者看到,历时十二天的上水游程,将途径安庆、九江、武汉、荆州、宜昌、三峡等地,预计在第十一日抵达重庆,次日返回。
然而,就在从赤壁驶入荆江段的第五日晚间,“东方之星”却遇到狂风大浪遭致船体倾覆,再也没能继续下半段的游程。
“东方之星”发生倾斜 数百武警连夜抢险
工作人员扫测发现,“东方之星”船体向左倾斜了80厘米左右。
目前,在离船体很近岸边,武警官兵正在连夜装沙袋运到船体右侧进行配重调平,以便拖离时能在安全范围。每袋沙袋大约50斤,9日晚预计要装一万多袋。
《长江日报》报道称,湖北武警总队一支队数百名官兵出动参与抢险。
据了解,“东方之星”船体出现倾斜原因主要有,前两天,搜寻人员对船体进行清理时,进行了减载作业,船体本身重量发生变化。其次,船体停泊所在水域水流等也出现变化;第三,为恢复船体自浮能力、为以后拖行作准备,浮吊上挂钩也进行相关减载工作。但这种倾斜属于一定程度倾斜,属正常现象,并不影响安全。
6月9日整天,工作人员都在为拖离“东方之星”船体作准备。工作人员还对船体进行了防渗、堵漏,也是为了安全拖行作准备。
6月1日晚,“东方之星”在长江湖北监利水域翻沉。6月5日,现场救援人员对“东方之星”实施扶正,此后登船开展搜寻。6月8日,两艘打捞船把已清理封存后的船体向上游拖行了约50米。但是,目前船体停靠水域并不安全,该水域水深、水流湍急,离主航道较近。因此,需要将船体拖离水浅且足够停泊、离航道较远之处。
由于“东方之星”翻沉事件调查并未结束,为便于调查,船体拖离后停靠地离事发地不能太远。目前,拖离方案相关部门依然在细化过程中。
“东方之星”游轮翻沉第7天,确认的遇难者人数上升,而幸存者人数还是14人,这其中包括在翻船瞬间逃生的3名旅行团游客。现在,他们回忆着灾难发生前的各张乘客面孔,还原那场灾难发生细节,拼凑逃生中的巧合……
“东方之星”游轮3名幸存者逃生记:游客生死瞬间
翻船
与往常一样,这次的三峡夕阳红旅行团在出发的第5天抵达赤壁古战场,准备在晚上11时抵达下一站荆州。
吃完晚饭,老吴在甲板上听了一会儿街坊讲三国,回到421房间与老伴聊家常。住在三等舱的胡坚跃觉得闷热,到3层麻将室看牌。
老谢的住处与老吴相距不远,住在二等舱,4人间有2个高低床,夫妻俩与一对来自无锡的母子同住,老母亲75岁。灾难发生前他到船尾收完衣服,提醒乘客关窗避雨的服务员又敲门进来,帮忙把两张高低床往里挪。
服务员刚出去,船身开始倾斜。
胡坚跃在麻将室门口感到船摇晃的角度“有点不对了”。老吴和老谢床头柜上的杯子几乎同时开始晃动,杯子也巧合地成了他们能够顺利逃生的关键。
老吴的杯子倒在了床头柜上,没有回转顺势滚落到地上,滑到对着窗户的门口。他赶紧起身去捡。老谢眼见杯子要倒,赶紧上去扶,“这个杯子要200多元,我站起身来保护它。”
船继续倾斜,老谢忘不了当时的“恐怖”。他先撞到了墙上,又一屁股坐到了房间的立柜上,玻璃碎裂的声音、铝合金窗框的刺耳摩擦声、床、衣柜倒地后的响声混杂在一起。随后,背后突然感到一股水柱像消防龙头一样冲出来,他已看不到房间里的其他3个人,再一抬头船顶居然没了,直接看到了“天”。他被水推出了窗外。
捡杯子的老吴眼看着老伴滑到了床下,头枕在床沿上。他又赶紧去拉老伴,拉住了,床又滑了下来,把老伴挤到墙上。老吴这边的床也冲了下来,门边的立柜把床挡住了。就在这个当口,水已淹没到老吴的脚踝,地面已经竖了上来,地毯搭到了老吴的头上。关闭的窗户成了老吴的生死分界线。涌进的水把老吴推向窗口,他捏开窗户卡子一拉,居然开了,老吴也逃出了船舱。
逃生
逃出船舱,胡坚跃、老吴、老谢三个陌生人的命运竟然出现了一个交点。
看麻将的胡坚跃被甩出了船舱,睁开眼时,看到了两个从船上掉下来的救生圈。他一蹭,抓住了救生圈。把一个救生圈套在身体上,一个扣在自己的胳膊上,死死地拽着。
水性不好的胡坚跃趴到救生圈上歇了会,这时,一只手搭到了他的游泳圈上,是老谢,同样只是初识水性的他累坏了,不停地喘气。
“当时我也不知道呛了多少口水,脑子异常清醒。一要到水面,二要离开船。”他记得自己到水面时,船还没有完全翻过去。
同时拉着一个救生圈,胡坚跃和老谢两人并没有说话,大家都有各自的顾虑。胡坚跃怕老谢 “乱动,搞不好都要沉的。”老谢担心1个救生圈撑不起2个人的重量,脚上一直不停地划水,碰到一只船上冲出来的塑料桶,他连忙把双脚翘上去增加浮力。
老吴露出水面时,船已经底朝天了。他没有游走,爬上了朝天的船底。然而,反扣的船底并非安全之处,边上水泡不停地冒出来,老吴意识到船体还在下沉!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了,拧成绳子捆在自己的腰上,“横切”江水向岸边拼命游去。
大约20多分钟后,老吴游上了岸。他在黑暗中喊了两声“有人吗?救命啊!”声音淹没在风雨声中。他使劲拧掉衣服上的水,然后穿上,往下游走了一段,没有找到生还者,又向上游走,希望能找到人或者船。约走了半个小时,风雨逐渐弱下来,闪电中他看到江边有艘船。
这时胡坚跃和老谢还在江中挣扎,他们只要看到灯光就一起喊“救命,救命”。胡坚跃说,开始雨像脸盆里的水往下泼,打到眼睛里,直接灌到耳朵里面,痛得很。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雨点才小下来。
在一同求生的过程中,胡坚跃和老谢越来越默契。为了节省体力,他俩商量轮流喊“救命”,一人喊两声,然而呼救都淹没在了风雨与黑夜中。他们眼看着一艘艘船舶从他们身边经过。
“时间过得很漫长,从船上出来时的那种庆幸没有了,只觉得死神又在靠近。”胡坚跃说。
生还
上岸的老吴正想着快点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大约又走了半小时,他看到一艘停在岸边的工程船,高声喊,“有人吗?有人吗?”听到呼喊,船上的灯开了,船员打开手电筒看到了岸上的老吴。老吴说,“船上的人要给我雨衣、雨伞,我说先别管我,赶紧报警,下面有艘船翻了,几百人在里面。”
船员起先不相信,老吴反复解释后,他们拨通报警电话。这是“东方之星”游轮翻沉后,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
接警后,救援船先救起了老吴和老谢。这时,他们正抱着2米多高的航标灯,边敲击边呼救。救援人员高声说“不要叫了,我们知道,保存体力。”得救之时,胡坚跃和老谢已在漆黑的长江里漂了3个多小时。
不久后,老吴也被接到了救援船上。
老吴穿着工程船船员给他的蓝色工作服,胡坚跃、老谢披着吸油毯,在救援船上,“东方之星”游轮上的3名幸存游客说着各自的逃生经历。
老谢今年63岁,江苏镇江人,目前他在距离监利县城几十公里的新沟镇宾馆里等着老伴的消息。“儿子来了,我劝他要坚强,逝者已去,生者还要生活。我还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胡坚跃今年56岁,上海人,老单身,快到退休年龄的他一直想看长江的风景,没想到这次的长江之行在中途戛然而止。他没有让家属来监利,只等着有关部门通知自己去取回行李、证件。
老吴58岁,天津人,6个亲戚赶到了监利,等着老伴的消息。“我还有一件事,就是要找到黑夜中那艘救我的工程船,得亲手把衣服、套鞋还给这些好心人。”老吴说。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