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62:中国“春晚”诞生秘事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北京广播大楼东4楼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二楼导演室里。8点整,晚会导演王扶林一声令下:开始!一把折扇出现在镜头前,上书4个大字:笑的晚会,相声演员马季表演了开场节目《笑一笑》。这就是“最早的春晚”。 为了让百姓笑起来 “笑的晚... |
1962:中国“春晚”诞生秘事
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北京广播大楼东4楼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二楼导演室里。8点整,晚会导演王扶林一声令下:开始!一把折扇出现在镜头前,上书4个大字:笑的晚会,相声演员马季表演了开场节目《笑一笑》。这就是“最早的春晚”。
为了让百姓笑起来
“笑的晚会”肇始于1961年的“新侨会议”。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逐渐进入尾声。6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新侨会议”,倡导“双百”方针和文艺民主。会议在文艺界激起了巨大波澜。新中国首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马上行动起来。
7月初,北京电视台编辑部副主任孟启予主持了编辑组长会,落实“新侨会议”精神。
孟启予传达说,针对当时干部群众娱乐生活不够丰富的状况,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轻松一些、愉快一些。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则进一步提出,要创办一些在电影院和剧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
文艺组组长笪远怀将领导的话记在了心上,他决定要办一个相声晚会。“既然要让大家笑,那就叫‘笑的晚会’吧。”
买票看不到的节目
当时的中国相声界,最有名的是京津两地的相声演员,北京有侯宝林,天津有马三立,他们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合作过,这不就是外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吗?
笪远怀将节目按照青年在前、资深人士在后的顺序做了编排,京津两地节目穿插进行,惟一的群口相声作为压台节目。
1961年8月30日这一天,非年非节。当晚8点,“笑的晚会”在大播送室开始直播。晚会播出后,观众写来了100多封信,大加赞扬,要求再办。台里决定在1962年春节前再办一次。
为了挑选话剧类节目,王扶林常去中央戏剧学院看学生演的小品。
王扶林想,如果将这些小品搬到晚会上,才是百姓真正“买票看不到”的节目。他在戏剧圈内打听,各自单位的联欢晚会上哪些表演最诙谐?节目很快确定了。这是小品第一次登上屏幕。王扶林还创造了另一个第一:茶座式的演出现场:观众席上搬进了五六张大圆桌,演员和观众围坐桌边,站起来就能表演,坐下即是观众。
这一新颖的形式,被1983年的首届春晚继承了。“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春晚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就是隔了中间这20年的时空。”
21年后“吃鸡”再上春晚
由于小品收效显著,在第三次“笑的晚会”中,相声比重降低,小品上升为重头戏。1962年9月30日,第三次“笑的晚会”以国庆晚会的形式播出。
侯宝林的表演,拉开了晚会的序幕。北京人艺演员表演了配乐合唱《老北京叫卖组曲》,这是话剧《龙须沟》的副产品。晚会高潮是无实物哑剧表演《吃鸡》:一个人在啃一只半生不熟的鸡,吃了一半被骨头卡住了,他费尽心思去抠带着鸡毛的骨头。最后,侯宝林上台,从表演者王景愚的后领里拔出来一把鸡毛掸子。表演笑翻了全场。
1983年的首届春晚上,在导演黄一鹤、邓在军(当年为文艺组成员)和策划人侯宝林、马季(都参加过笑的晚会)的一再鼓励下,王景愚再次参演。隔了21年,《吃鸡》再次让观众笑出了眼泪。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