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长征时中央红军八选落脚点在长征到达陕北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曾先后选择7个地方作为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在11月底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到湘西的路也已被国民党重兵堵死。毛泽东西进贵州、休整部队的主张... |
长征时中央红军八选落脚点
在长征到达陕北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曾先后选择7个地方作为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在11月底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到湘西的路也已被国民党重兵堵死。毛泽东西进贵州、休整部队的主张得到军委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红军改变进军方向,折向贵州黎平。
12月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占领黔东边城黎平。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指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正式放弃北进湘西的计划。
红军抢渡乌江、轻取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等川籍将领提出的“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由于川军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薛岳和黔军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在云、贵、川3省地区创立根据地。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取得四渡赤水的胜利。接着,红军南渡乌江甩开敌军,又利用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向云南急进。5月9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包围圈。
5月12日,中共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定放弃关于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认为红军应该北上至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9月11日,毛泽东率红3军到达甘南迭部县俄界境内。次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鉴于一、四方面军已经分开,只有红1、3军8000多人随中央北上,会议决定改变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根据俄界会议决定,北上红军被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9月17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打赢进入甘南的关键一仗。抵达哈达铺后,毛泽东等从报纸上获知: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在陕北控制着五六个县大小的苏区根据地,徐海东的红25军也有精兵3000,他们已组成红15军团。这一消息,让中共中央最终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