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6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8-20 15:51:49
导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鲁教版第八册课文、语文S版第十一册课文。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精彩极了”和“糟糕秀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鲁教版第八册课文、语文S版第十一册课文。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精彩极了”和“糟糕秀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简介:
巴德·舒尔伯格生于191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城,逝世于2009年8月5日,享年95岁。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该片的领衔主演是马龙·白兰度。

舒尔伯格深受母亲阿狄娜影响。三十年代初,阿狄娜从莫斯科回来,带给儿子许多苏维埃短篇小说。由此,舒尔伯格熟读高尔基的《母亲》和《仇敌》,书里讲述工人运动,塑造富有斗争精神的工人形象;他又熟读伊萨克·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
他回忆:“深夜,我亮灯埋头苦读,多么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可以列入类似的文选里。” 巴德-舒尔伯格17岁起为派拉蒙写宣传稿,吹捧一些明日之星,但是在好莱坞耳濡目染多年的巴德-舒尔贝格却成为了好莱坞审美取向和商业制作模式的彻头彻尾的反叛者。在达特茅斯学院接受教育之后,他开始是电影剧本审读员,接着成为一个电影剧本作家。1937年加入了共产党, 1939年当共产党要他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反应党的教义而退党。1941年,27岁的舒尔贝格凭借小说《萨米如何飞黄腾达》出道,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纽约一家报社中打杂的小子如何凭借偷窃、说谎、欺骗等卑劣手段爬上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总监的宝座。
由于小说中有许多影射好莱坞大佬路易-梅尔的情节,令后者勃然大怒,扬言要将舒尔贝格驱逐出境。好在舒尔贝格的老爸B.P. 舒尔贝格当时位高权重,由于他的求情,路易-梅尔才没有追究。不过,这部小说令年轻的舒尔贝格一鸣惊人,尤其是他通晓的内幕之多,虽然令好莱坞感到好奇、着迷,却又不得不视他为“叛徒”。多年以后,在谈起处女作中的原型时,舒尔贝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勾勒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二战爆发后,舒尔贝格供职于CIA的前身“战略服务泯灭办公室”,空闲时间则撰写短篇小说,并拍摄与战争有关的纪录片。他是第一批进入奥斯威辛集中营,并用摄像机记录下其中惨剧的人。战后为纽伦堡审判收集证据而荣获陆军荣誉勋章。国际法庭放映希特勒的御用女摄影师里莱妮·雷芬斯塔尔作品时,舒尔伯格出庭作证,对照影片中的纳粹分子,并指证她的《意志的胜利》是帮助希特勒宣传纳粹活动。
“我在这场审讯里,担任总管。我带着逮捕令去找莱妮·雷芬斯塔尔,她一见到逮捕令,就尖叫起来。我安慰她,法庭不会审讯她,她只是担任证人。”舒尔伯格口若悬河,显然对这次任务甚感得意。50年代初,美国弥漫着白色恐怖。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反共运动,名为麦卡锡主义。他大肆渲染共产党侵入政府和舆论界,促使成立「非美调查委员会」(指所谓违反美国利益的活动),搜集黑名单,煽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互相揭发,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如谐星差利卓别林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们被控向苏联透露机密。1952年舒尔伯格的共产党党员身份被揭露了,他自愿出席「非美调查委员会」作证,很合作地供出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共党朋友名单。自此,舒尔伯格众叛亲离。 其实舒尔伯格早已退党近十年。他解释,1934年曾经亲自赴莫斯科与巴别尔等进步作家会晤,但是,十年后这班人全部“人间蒸发”了,其中巴别尔更被指控犯了间谍罪,1940年被枪决。1948年,《纽约太阳报》的一篇通过讲述纽约码头工人被老板压榨剥削,揭示美国底层工人悲惨生活现状的报道引起了舒尔贝格的注意。曾执导《欲望号街车》的好莱坞导演伊莱亚-卡赞有意导演以此为题材的影片,用来回应好友阿瑟-米勒指控自己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阵营“非美运动调查委员会”的审问而出卖朋友。
原本,伊莱亚-卡赞希望阿瑟-米勒撰写剧本,但后者因为受到以大制片厂为首的“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而予以拒绝。卡赞不得不转而求助舒尔贝格。舒尔伯格出身富贵家庭,当然不知道民间疾苦,也不了解码头工人生活状况。他首先认识了一位天主教神父,获得一些关于工会贪污腐败数据。然后,他花了一年时间,混入码头酒吧,与工人彻夜豪饮,搜集资料写剧本。“我在酒吧里只听,不说。我喝那种啤酒混合威士忌的酒,和工人打成一片。”终于写成剧本 。由马龙·白兰度、卡尔-马尔登等人主演,马龙·白兰度在《码》饰演的码头装卸工人特里,曾经是职业拳击手,血气方刚,是码头工会头目的跑腿。特里因牵涉到凶杀案,遭黑帮追杀。最后码头工人觉醒了,向各种势力展开斗争。从这部电影里,可以窥见50年代初,美国工会组织内部的腐败坠落。
《码头风云》在1954年上映,荣获了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此后,舒尔贝格又与卡赞合作了讲述草根明星深陷政治泥潭的《登龙一梦》,同样广受好评。 1947年,舒尔贝格出版了讲述一名拳击手悲惨一生的小说《拳击场黑幕》,1955年,这部小说被搬上银幕,成为了硬汉亨弗莱-鲍嘉的“绝唱”。 六十年代舒尔伯格的兴趣转移至写体育文章,与拳王阿里关系密切。 仍然喜欢谈政治 到晚年,舒尔伯格最爱回忆的是:1968年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胞弟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时,他在现场。当日,罗伯特赢得民主党加州初选,笃定成为该党总统候选人,舒尔伯格和一班作家出席洛杉矶「大使饭店」庆功宴,他站在罗伯对面,枪手开火后便冲向他。
「我看得很清楚洛,凶手很矮小。」 「罗伯特身边没有正式护卫。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因为与肯尼迪有过节,没派人去保护罗伯特;连当时的市长也仇恨罗伯特。只有一些业余护卫,如足球员格里尔(Rose Grier)出来充当罗伯的保镳。」舒尔伯格忆述,罗伯遭枪击后,他们一行人返回罗伯酒店房间,格里尔伤心又自责,认为全是他的过失。「格里尔倒卧床上,双眼反白。」舒尔伯格说。 [3]1971年他在纽约使创办《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创作艺术中心》,所著《电影--一个好莱坞王子回忆录》描写了他这在一美国电影业中心所渡过的少年时代。2009年在家中去世。 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