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者孙为刚简介 孙为刚的作品 烟 台 的 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
烟 台 的 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了衣服,站在岸边,用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多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作者孙为刚简介 :
孙为刚,男,1952年7月出生,山东招远人。17岁进工厂,做过7年工人,当过7年秘书,后改行做记者,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15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5部,主编专著4部,若干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选中获奖,报告文学《远洋渔歌》、散文《烟台的海》被选入语文教材。曾任《烟台日报》文艺部主任、《周末》编辑室主任、专刊部主任,现为烟台日报社高级记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孙为刚的作品:
个人专著
《冲出涡流》(通讯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酝酿才能芬芳》(通讯集、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
《老家》(散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
《乡亲》(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远洋渔歌》(报告文学集、中国文学出版社)
主编著作:
《烟台日报社志》(新华出版社)
《一起分享——烟台日报60年作品选》(新华出版社)
《一路同行——“我与烟台日报社”征文集》(新华出版社)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年鉴(2007)》(中国出版社)
其中《烟台的海》已被收入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苏教版(选作课文有改动),位置为第三课和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沪教版第34课。
个人荣誉
报告文学《远洋渔歌》1991年获山东省首届企业文学奖三等奖,散文《跨越百年的巨响》、《铁塔上的鸟巢》获2003、2004年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