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CFP 供图 芮成钢,男,安徽合肥人,1977年9月24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经济频道全新资讯节目《全球资讯榜》节目主持人。曾任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栏目主播,主持过《中国投资指南》,《环球了望》,《财经新闻》等栏目。 2014年7月11日下午,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 |
CFP 供图
芮成钢,男,安徽合肥人,1977年9月24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经济频道全新资讯节目《全球资讯榜》节目主持人。曾任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栏目主播,主持过《中国投资指南》,《环球了望》,《财经新闻》等栏目。
2014年7月11日下午,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李勇、知名主持人芮成钢和一名制片人,被检方带走。(央视郭振玺案)
芮成钢中共党员。现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环球财经连线》(午间档每天11:50,晚间档周一至五22:30)、《领导者》(每周六12:00),《经济信息联播》(每天20:30);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BIZ TALK》[财经高峰会](首播每周六11:30,重播每周六21:30、周日凌晨5:30)栏目主播。
曾主持过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BizChina), 《中国投资指南》(China Business Guide),《英语新闻》(CCTV News),《环球瞭望》(World Wide Watch),《财经新闻》(Financial Report),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全球资讯榜》等栏目。
芮成钢也是《北京青年报》特约财经栏目撰稿人,曾于《北京青年报》开辟个人专栏《与老芮同游》,实录他对国际商界、政界和文化界精英的采访经历。以及他本人对各类经 济事件和潮流思想的理解和评论; 在外交学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主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98年经选拔,代表外交学院参加国内英语最高赛事-"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全国第二名。同年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1998伦敦国际演讲比赛"(1998 International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 击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选手,获第四名,为当年亚洲选手最好成绩。
2001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芮成钢被提名并授予“2001全球明日精英”称号。
2002年,在美国美中关系委员会发起的首届“美中杰出青年论坛”上,芮成钢又当选为首批24名“美中杰出青年”之一。
同年,应中欧国际商学院和欧盟宝马基金会的邀请,在首届中欧杰出青年论坛上,他再度被评选为“中欧杰出青年”。
2003年到2004年,在CCTV-9英语频道工作的同时,芮成钢曾兼任过经济频道的一些工作.由于工作需要,芮成钢已于2008年4月正式调离了为之服务了8年的CCTV-9英语频道,离开了英文主播台,同时正式调入CCTV-2经济频道,加盟经济频道国际组,继续从事新闻采编主持等工作。来到经济频道工作后,芮成钢先后参与了大型节目《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奥运——中国年》的录制。
2005年“耶鲁世界学者”,在耶鲁期间做过关于中国体育的演讲。
2007年1月在博客写的《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一夜之间夺得50万点击率,其所提建议成为两会议案内容,最终,星巴克搬离故宫!
2010年1月当选“心动2009安徽年度新闻人物”。
2009年,CCTV-2更名为财经频道,成钢继续主持改版后的《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环球财经连线》。并主播《直击华尔街风暴》、《坚定信心促发展》、《两会芮观察》等特别报道。2001年,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年轻的客座研究员,曾多次在重大国际和国内商业经济峰会上主持并演讲,如“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国投资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加中贸易理事会年会”等。
2010年3月荣获《新周刊》年度节目主持人和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
2010年9.21荣获第二十五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
2010年11月荣获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2010年度央视乙等十佳主持人之一(中金在线)
继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被吉林省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被检方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后,央视反腐再曝新消息。7月11日下午,有媒体爆料,央视财经频道原副总监李勇[简历]、知名主持人芮成钢和一名制片人也被检方带走。
著名央视主持人芮成钢被调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嘲弄、愤慨、惋惜等情绪夹杂其中。然而,关于芮成钢的讨论,却并非主要围绕他可能涉及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不喜欢芮成钢以及应不应该“落井下石”继续揭短。
其实芮成钢到底涉及什么问题,是否真的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作为一个名人,一向以高大上、精英著称的他竟会如此“众叛亲离”,各种原因令人玩味。或许,在他的成功之道上,我们可以寻找到端倪。
朋友圈与伪精英
张子宇
芮成钢被调查的消息传出后,这位公众人物再次陷入舆论风暴眼中,不论他是否涉及犯罪行为,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贯行事风格来说,还是颇能反映这个时代某些特质。
芮成钢独特的成功之道,闪烁着基于中国传统与当下的智慧光泽,以下关键词或许可以总结一二。
朋友圈
中国人讲人际关系,而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关系网发展成为饭局、圈子等概念,能否进入某流的圈子,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人生成败的关键。接近那些掌控大量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声望资源的人,进而分享他们的资源与人脉。
芮成钢被调查,一篇多年前文章中的“我的老朋友克林顿”被挖出来,构成对他嘲讽的主体素材,甚至延伸出一篇《哪些老朋友能救芮成钢》的恶搞文章。
芮成钢高大上的朋友圈,确实是他的主要卖点。在电视上,世界政要、总裁CEO们,和芮成钢可以说是二元一体,不可缺少。芮成钢也深知这点。在一篇报道中,他的前同事回忆,芮比较善于推销自己。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某部委采访,芮成钢还特别带上自己的书送给部长,又问,“您看过我的书和报道吗?”对方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芮自己也并不讳言这点,在自己的书里就有表述:搞关系,必须的!“当我与某大国首相初次见面,如果我能一口气说出一串我认识的与他同一党派的议员,他就会觉得很亲切。工作多年,我的采访对象之间其实有很大的重复性和关联性,转来转去,都是那个小圈子,在我大脑里形成了一幅清晰的人脉关系图。”
而说到芮成钢的朋友,又不得不提达沃斯。这个世界经济论坛,尽管被一些人吐槽为过于阳春白雪,但确实是认识人的最佳场所。曾有中文媒体人感慨,到了达沃斯,平时多么难约难见的大腕就随意坐你身边,还有比这更好的约访机会吗?
达沃斯也成就了芮成钢。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初,现在出事的前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和芮成钢等6人赴瑞士采访达沃斯论坛,只有芮成钢一人持有采访证,不少会场都只能轮流进去,后来,他们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去整合资源,2008年下半年正赶上全球金融海啸,财经频道推出“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直播节目,芮成钢把他所有的资源都调动起来,专访了很多重要人物,多少世界级媒体都来索要素材,一举成功。
可以说,芮成钢深知老朋友的重要,也很善于结交名流。而达沃斯、央视等又给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再加上本身的能力和努力,这一项成功之法得以完美达成。
没有比一句吐槽更适合作为这项成功原因的总结了,那就是:即便如此低调处理和名人的关系,每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依然被一些居心叵测者称为“芮成钢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
洋务派
用时评人许知远文章里的话说:这位年青的主持人很容易被视作新一代中国精英的代表,他是时髦的电视人,在耶鲁大学接受训练,说着流畅的英语,在全球各地旅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采访过世界300多位领导人,包括比尔?盖茨与比尔?克林顿……精英,一切又突出着国际二字。
芮成钢的微博也记录了他与各国政要的互动,他与比尔?盖茨共进早餐,参加克林顿的私人聚会……他和澳大利亚前首相陆克文的良好关系更是尽人皆知。而那些接受过他采访的国际大腕们对他也多有褒奖,意大利总理马利奥?蒙蒂说:“被芮成钢这样的重量级记者专访,是一件相当愉悦的事。”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芮成钢是一位活力四射的新时代中国的标杆式青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则说:“我为亚洲能有他这样优秀的媒体人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些评价都被出版社印在《虚实之间》(芮成钢著)的封底。
“凭借好风力,助我上青天。”芮成钢的东风就是无数的外国老朋友与他不错的英语。
可以说从一开始,芮成钢的前进之路就和国际化紧密相连。还是小学生时他就开始阅读英文原版小说,以外交官作为人生志向。他创办了英语频道惟一的财经节目:财经报道(Financial Report)。之后又在当中加入人物访谈,并更名为财经中国(Biz China),以此广泛接触国际政商领袖。芮成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节目在海外播出,让我比一些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在一些国际化的‘人才探寻雷达’上,获得一些所谓的‘荣誉’,原因不外乎此。”后来,央视经济频道改版,芮成钢被当时二套的制片人王利芬相中,借调来主持新栏目《全球资讯榜》,“看中的还是他的国际视野。”
爱国者
国际太过,就容易招来“挟洋自重”的嫌疑。特别是在中国的公共场,总会伴随着土洋之争,分寸不容易把握。一旦过头,搞不好要荣登“西奴榜”。
但芮成钢并不需要担心,因为他很爱国。英语再好,也只是工具;老朋友再铁,也只是朋友,不影响立场。从老一辈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紧跟“主流”,坚守“原则”。
其实很难说得清楚,对于这种爱国主义,芮成钢是仅仅出于功利,还是真实信仰,是始终如一,还是后天有所变化。
审视一下,可以发现经常“没立场”的芮成钢在这点上倒是一贯清晰的。如2005年,他以“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的身份去耶鲁访学一年。他对此回忆,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教育,对一种观点、事实,不易从两个角度去看,“刚到耶鲁时,我似乎也有些‘愤青’,怀揣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神圣使命,每听到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便拍案而起……”
在耶鲁,处处有芮成钢战斗的痕迹。一位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中国不是民主国家”,芮成钢立刻站起来反驳:“美国人一向认为只有美国的民主才是民主,其实民主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芮成钢的同学,哈佛学者Ibrahim Hauwa曾回忆:“我仍然清楚地记着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尽管我们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他总能引领关于中国的话题,并及时纠正人们的错误看法。”来自印度的ParomitaGoswami称芮成钢富有魅力,能提供很多信息,在辩论中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观点,“比如,他会说,在中国也有多党制,只是西方人不了解罢了。我想,不论是支持政府还是反对政府,他有权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零碎“对抗”的后续发展,就形成一个高大上的概念,根据一篇报道中其同事钱曦的看法,芮成钢的价值观是“以己之力,去向世界表达一个完整清晰的中国”,事实上,“我们一个财经频道的人都有这样的使命感:发出中国的声音。”
这当然是有价值的,香港《文汇报》驻京记者彭凯雷曾写过,芮成钢提问奥巴马,是“央视启动国际化战略的尖峰时刻”,也是“‘经济中国’征战国际话语权的经典的一刻”。在那篇文章中,芮成钢曾总结,“人人都是外交家!”也透露他的节目的确好几次获得外交部的表扬。“我很幸运,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被放在这样一个(向国外解释中国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就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他说。
于是,我们看到芮成钢在星巴克问题上激情展现民族主义,看到他抨击了骆家辉,看到他代表亚洲人民质问了奥巴马,不过,只要研究芮成钢的国际化和爱国,就可以发现其还是有精明之处。他并非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范式,而是巧妙地避开土洋之争的核心矛盾。
芮成钢质疑骆家辉却不在意识形态上攻击美国,他质疑星巴克进故宫却不反对外国企业本身,他抨击奥巴马但并不在重大国际议题上持有强烈反美立场。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芮成钢的立场甚至连民族主义都不太沾边,你甚至会觉得,与许多央视或者凤凰卫视国际时政节目的嘉宾发言,芮成钢似乎离民族主义太远了。
学者展江就认为,芮成钢相当成功地避开了一些风险。其主持业务主要是涉外报道和财经,和央视另一名知名主持人白岩松相比,节目的安全系数和播出率很高,“这很容易让他出名。”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杨潇也曾提及“很难看清芮成钢的价值观”。杨潇在采访时也曾直接问芮成钢,和白岩松那一代央视人相比,你的公共发言似乎很少纠结,很少沉重。他反问:他们是那样吗?停顿了一下,开始解释: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人逼着我给央视工作,“就好比你选择人生伴侣,你看中了他/她好的地方,那你就要学会接受他/她不好不可爱的地方。”
芮成钢的这种风格也是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曾回想自己是怎么走出“应激反应”的,最终总结出一套技巧:首先客观反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趣的是,他甚至还有一个判断,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表述如下:“我个人觉得在新闻领域中是没有所谓真相的,这里面只有事实和角度。事实是什么?哪些是事实?这是很客观的东西,然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所谓“很虚的真相”,得以让他回避直面许多敏感的东西。芮成钢很谨慎地遵循着传统智慧中的自我保护术,体现着娴熟的精明与圆滑。一些不痛不痒的爱国主义言论,如批评星巴克进故宫和调侃骆家辉,不会让他在美国不受欢迎,他依然是外国政经要人的座上宾。恐怕这一点,甚至会让一些人由衷地羡慕嫉妒恨。
伪精英
这样的芮成钢,如果不是因为涉嫌经济问题(假设目前的消息是准确的),他应该能非常惬意地保持着这种成功,基于安全、实用、精明的成功。但在他出事以后,却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这种成功学的副产物,那就是没有朋友。
在芮成钢出事以后,网络上对他的讥讽嘲弄以及各种爆料如潮水般涌来。也有许多人批评这种现象,认为不该“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但观所有辩护者,均是秉承“厚道”的立场,认为芮成钢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可能有令人讨厌的地方,但也无大恶之类。基本是一种怜悯、惋惜的态度。但既无人去保他的人品,也没有人说,“我是他的好朋友,我相信他不会如何”。
这和芮氏成功学密不可分。很多人在批评他时,引用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个概念,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人提出“精英病”这个概念。微博大V五岳散人这样描述了他对于芮成钢的印象:“与这位主持人在各种活动上见过几次,最为接近的一次是头几年美国大使请客吃饭,一桌人都准时,他迟到,来了也并不与其他人打招呼,直接就开始与大使交流,别人很难插上话。对他这种完全没有礼貌的行为不爽,但英文确实好,远比我等流利。”
总之,高高在上的芮成钢,没有草根朋友。他的那些“国际老朋友”们,碍于自己的身段,不愿意也不可能为他说话;总是回避敏感问题,让他显得“陌生而遥远”;在国际与爱国之间的模糊与摇摆,导致“五毛觉得他是五美分,五美分觉得他是五毛”。总之,舆论固然有势利的一面,但收获这份世态炎凉,恐怕也是芮氏成功学的必然结果。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