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4年11月25日,江西新余水北镇熊坑村,民营企业家熊水华等人先后捐资3600多万元,建18栋连体别墅共72套,用于改善乡邻的住房条件,每户只需出资3万元就可入住,困难户免费。目前,熊坑新村现已全面竣工,老人一日三餐免费。 熊水华个人资料 熊水华,男,1955年12月出生于渝水区水北镇伍塘... |
2014年11月25日,江西新余水北镇熊坑村,民营企业家熊水华等人先后捐资3600多万元,建18栋连体别墅共72套,用于改善乡邻的住房条件,每户只需出资3万元就可入住,困难户免费。目前,熊坑新村现已全面竣工,老人一日三餐免费。
熊水华个人资料
熊水华,男,1955年12月出生于渝水区水北镇伍塘村委熊坑村,初中文化,从1971年至1973年止,跟着父亲学徒做木工;1973年到2000年期间一直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承包了各类建筑工程30多个,获得过省级优秀工程5个,市级优秀工程8个;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2013年任新余市工商联副主席、新余市总商会副会长;2013年任新余市水北商会会长,2014年3月入选为中国好人榜。
几十年来,积极热衷慈善、传播爱心、支持公益事业,熊坑新农村建设捐资2620多万元,新桥小学校舍维修捐资38万元,南岭村农家书屋建设捐资50万元,蒙河大桥建设拿出20万元,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花费了30万元,伍塘村委进村公路改造还慷慨解囊130万元……这些年来,个人共计捐资达3200余万元。
用爱心谱写奉献之歌
在新余市,只要一提到熊水华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十年来,他个人先后捐资3200余万元,为家乡修桥补路建新村,济困扶贫盖校园,带领乡亲同致富……无私的爱心在默默奉献中熠熠闪光,动人的事迹在当地干群中广为颂扬。今年3月,熊水华也因此跻身于中国好人榜。
“ 一个人致富并不难,难的是带领其他人共同致富”
熊水华常说:“现在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光看自己一个人致富算不了什么,要带领其他乡亲共同富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熊水华五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渝水区水北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由于地处偏僻,田少人多,生存环境低劣,他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刚满15岁时被迫辍学,跟着做木匠的父亲学徒为生,一直干到农村改革开放。具有敏锐眼光的熊水华认识到,农村人发家致富的大好时机来到了。于是,他果断决定从木工改行承包基建工程,2001年又开始转行从事房地产开发。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熊水华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了新余市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熊水华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和帮助更多人共同富裕,这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熊水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他所经营的公司企业及建筑工地凡需要招聘员工,必须要请困难户。2007年下半年,龚新水、彭晓庆两人因家庭贫困,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无路可走的情形下,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熊水华求援,希望能帮助找点事做。那时,熊水华正准备开发信丰县城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了解到他俩的家庭困境后,二话没说便答应他们一人承建一幢商品房。在熊水华的帮助下,龚新水彭晓庆不仅摆脱了贫穷,而且在城里买了房子,购置了车子,也成了名符其实的老板。
熊水华帮助和带领人们共同致富从来都是不分对象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他既帮助别人解决就业问题,也为人家提供资金援助,解决产品销路困难。去年7月份,伍佳益农业发展公司刚刚成立,急需注册资金200万元,公司老总找到熊水华求助,他当即答应了来者的请求,很快将资金汇去,帮助企业度过了难关。
二十多年来,熊水华就是这样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千方百计帮助860多人摆脱贫困,带领他们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最低年收入都在五、六万元以上。
目前,熊坑新村现已全面竣工。
“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熊水华认为:毛泽东同志早前说过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千真万确。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检验和践行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熊水华从小就深受家庭的熏陶,父母良好教育的影响,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母亲常对他说:“崽呀,人在世上要多栽花,少栽刺(指荆棘),多做好事常积德。”他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自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关心邻里帮助乡亲。当他看到推土车的人上坡艰难时,总会主动帮上一把;一旦发现猪牛吃庄稼,也会自觉地跑去将它们赶走;哪怕自己只有一个苹果,他也会把半个分给别的孩子吃。
熊水华说:“我不是为了出名有意识去做好事,而是看到什么就做什么,有谁需要就帮助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金星村委桥头村简海圣由于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成了有名的特困户,也一直是熊水华资助的对象。平时,他家的油盐柴米缺钱买,学费医疗费农资费用交不起,只要老简一开口,熊水华准会无偿地给他送去,每年要为他家垫付各种费用一两万元。简海圣过世之后,家里就连买棺材的钱和安葬费都没法支付,所有这些全是熊水华主动帮助解决的。91年8月,分宜县的黄桃生,由于小孩患病急需要钱救治,找到熊水华要求借款5000元,当时熊水华也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推辞,只好向老乡何杰转借了5000元给他,并当场表示不需归还。仅91、92两年间,熊水华就资助了困难群众65户,金额达130多万元。
2000年以后,熊水华的企业越做越大,资产也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沉醉在个人的享乐中,而是把慈悲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群,把资金的使用更好地投放到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方面。熊坑新农村建设他个人捐资2620多万元,新桥小学校舍维修他又捐资38万元,南岭村农家书屋建设他主动掏出50万元,蒙河大桥建设他也拿出20万元,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他花费了30万元,进村公路改造他还慷慨解囊130万元……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