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称李银河与一名中年妇女同居十余年却蓄意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披着“为性少数群体维权”的光环,欺骗和利用中国同性恋。 对此,昨日下午,李银河在博客上发表《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声明,首次公开自己在王小波过世后已与一位Transexual... |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称李银河与一名中年妇女同居十余年却蓄意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披着“为性少数群体维权”的光环,欺骗和利用中国同性恋。
对此,昨日下午,李银河在博客上发表《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声明,首次公开自己在王小波过世后已与一位Transexual(跨性别者)同居17年。但是声明同时强调,她是异性恋者,并非同性恋者。
李银河在博文中一再把同居伴侣称作“他”,并表示伴侣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李银河称,“他”是一位女变男的变性者,学名叫Transsexual,并解释“他”作为Transsexual跟女同性恋者的区别在于,“拉拉”生理性别是女性,自身的性别认同也是女性,并且爱的是同性恋女性,“而他的生理性别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别认同却是男性,他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看,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他所爱的只能是异性恋女人,而不是同性恋女人。”
博文中还交代了伴侣曾经对她的追求过程,以及两人的相恋过程。文中提及工人阶级出身的伴侣为她写的情诗,以及自己是如何为之所动。她说,“爱情从来是超凡脱俗的,它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使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
据介绍,两人已同居17年。因为伴侣喜欢儿女亲情,他们从福利院收养了被父母遗弃的智力发育迟缓的男孩壮壮。现在三个人生活在一起。
在这篇“回应”发布的几小时后,李银河对于自己在文中强调自己的“异性恋身份”又做了一个补充声明,表示之所以强调自己是异性恋者,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比同性恋者更正常,或者道德上更优越。
对话
“王小波如果还活着,也不会有后面的事”
昨日,李银河的博文发表后,立即吸引各方关注,有网友表示理解祝福,也有人表示困惑不解。李银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她并不是同性恋者,也没有改变性取向,她是和跨性别者相恋的异性恋女性。
新京报:你这篇博文的发表算是“出柜”吗?
李银河:我不认为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出柜”。出柜指的是同性恋者公开了自己此前的同性恋身份。而我并不是一个同性恋者,我是一个和跨性别者相恋了的异性恋女性。
新京报:这么多年来从未公开过和伴侣同居的事,出于什么考虑?
李银河:我其实并没有刻意隐瞒,圈内人,熟人都知道我和他生活在一起。对公众,我一直没机会也没必要公开,并且他也不太希望私生活被曝光过多。
新京报:有源于你和王小波的爱情被公众过度神话了这样的压力吗?
李银河:王小波如果还活着,也不会有后面的事了。我并没有改变性取向。
新京报: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日后会公开吗?
李银河:会在我的自传里写出来,这是我生命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没想要隐瞒。
新京报:你一再强调自己是个异性恋者,但是和跨性别伴侣生活在一起是把他作为异性看待吗?
李银河:是的,我一直把他当做一名男性,和他的相处与和男性的相处无异。
新京报:那从生理上能接受他是女性身体吗?
李银河:事实上他在生理上也做过一些手术。
李银河(1952年2月4日-),北京人,中国社会学家,中国当代
作家王小波之妻,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
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衡阳市衡山县,中国最著名性学家。“中
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李银河研究中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
感受。嫁给著名作家王小波后,她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欢。
李银河研究的领域是“性”,这恰恰是中国人认为最隐私的东西。主要著译作有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
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
》,《性的问题》等。
生平履历
1952年生于北京。
1969年从中学上山下乡到内蒙古兵团,后回山西老家沁县插队。
1974年-1977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
1977-1978年,光明日报社编辑。
1978-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研。
1982-1988年,赴美国学习。
1988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和任教。
1988-199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师从费孝通。
1990-199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副教授。
1992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员、副教授。
2003年以及2005年她都向两会提出同性婚姻的立法提案。
2006年3月5日,李银河在自己的博客中说到她已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出
同性婚姻提案。
主要著作
1978:《五四运动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现代社会学入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著)
1987:《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译著)
1991:《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合著)
1993:《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93:《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性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译著)
1995:《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中国女性的性与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主编)
1997:《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虐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主编)
1999:《性的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性·婚姻——东方与西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时事出版社 (译文集)
2000:《农民流动与性别》中原农民出版社(合著)
2001:《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合著)
2001:《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西方性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主编)
2002:《李银河文集第一辑》含四册:《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
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性爱与婚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女性的感情与性》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李银河文集第二辑》含四册:《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性的
问题·福柯与性》《女性权力的崛起》《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女性主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两性关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穷人与富人——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
著)
2004:《女性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主编,并有一篇论文)
2004:《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著)
2005:《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两性关系》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李银河自选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性别问题》青岛出版社
200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主编),中
国妇女出版社
2007:《七夕·民俗·情感文化》(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李银河性学心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性爱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
2008:East Asian Sexualities:Modernity,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Zed Books, London & New York(合著)
2009:《关于情感的对话》武汉出版社
2014:《我的生命哲学》
言行录表
作为一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近年来
有众多的言行惹人注目。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她研究
中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2005年6月,针对都市白领族的“闪婚”,李银河表示支持。
2005年7月,指出国学应该研究,但前提是批判。
2005年12月,李银河“广州婚前性行为达86%”的观点引发争议。在另一次讲话
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为”。
2005年8月,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法案”提案第三次受挫,仍表示继续提交。
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
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
引发争议。
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
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正名。
2008年10月,李银河声称:中国的生活水平让日本人羡慕。
2009年2月,李银河指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侮辱同性恋。
2010年3月,李银河表示,目前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
取消。
2010年4月,李银河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自愿,隐私,成人”。
2011年2月17日15:00—16:00 作客网易微博,与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
2011年2月26日李银河在网易微博提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
2011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许戈辉的访谈节目,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
聚众淫乱罪”的理由。
2011年09月,李银河为辛亥女权做访谈。
2011年10月,李银河在郑州性文化节讲座性文化。
2011年12月,李银河入围2011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2012年05月,李银河参与“大家书斋”对话。
2013年08月,李银河沉寂五年后发表新书,于首发式上谈生命感悟。
2014年04月,李银河呼吁废除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收容教育制度。
2014年07月,李银河再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
人物评价
李银河女士是中国乱性教育的泰斗,但近来屡屡受到公众的指责,现在看来,
其观点仍然曲高和寡,闻之而惨绝人寰。李银河赞成一夜情,同情同性恋,不
反对杂交,在中国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仍然惊世骇俗。对那些同性恋来说
,李银河的观点让他们心怀感动;对那些反对同性恋的人来说,李银河观点让
他们气愤难平。如果不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那么学者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
,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普及科学的性知识和观念。令人奇怪的是,李银河多
次在大众媒体上不加选择地直接宣传自己的性观念。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看,
李银河至少不具备教育工作者的起码素质。当然,性这个问题,已远远超出了
学术范畴,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但是,考虑到中国缺乏民主传统,仍然处在
民主与科学的启蒙阶段,所以,作为学者更应该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宣传公民权
利。
李银河在性观念方面的许多表述仍然存在值得检讨之处。年轻人提上裤子,转
身走人,潇洒无比,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获得肉体快感之后还追求
精神上的充实。如果男女之间只是逢场作戏,那么肉体上的需要倒是得到了满
足,而精神的空虚将不可避免。
在多元化的今天,捍卫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至关重要。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负
有特殊的使命。在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时,既不能把公众当作弱智者,也不能
无视舆论的存在,我行我素。既然选择大众新闻媒体作为发表学术观点的载体
,那么就有义务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对那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媒体记者
表示不屑,但是必须对公众负责。李银河应该学会区分大众和小众,在发表意
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公众普遍接受程度。在面对学生或者特殊群体的时候,
不妨开门见山。但如果满世界嚷嚷性解放,那么难免让公众产生被性骚扰的感
觉。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