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许多人都在抱怨养老保险缴费偏高,甚至五险一金的整个缴费均偏高,那么,养老保险缴费偏高是真的吗?养老保险缴费偏高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最近热议的,莫过于前段儿事业单位养老“并轨”问题。而每次一涉及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总能激起不小舆论风潮。小老百姓最关注的,莫过于看似动真格的割肉“并轨”等改革举措会不会走样。... |
许多人都在抱怨养老保险缴费偏高,甚至五险一金的整个缴费均偏高,那么,养老保险缴费偏高是真的吗?养老保险缴费偏高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最近热议的,莫过于前段儿事业单位养老“并轨”问题。而每次一涉及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总能激起不小舆论风潮。小老百姓最关注的,莫过于看似动真格的割肉“并轨”等改革举措会不会走样。
古语有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以求完美描绘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一幅宏伟蓝图。
任何改革,公平这颗定心丸,必须先让民众服下。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全国统筹,如何做到福利全覆盖,“怎样既发挥共济性功能,又调动各地积极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就说五险一金等社保缴费,多是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目前这种占比近半的情况,有其历史遗留问题因素,但不能成为一直拖延不解决的借口。技术性问题,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有无诚意和决心。
占比一半,也不止对企业而言,对工薪族也一样。工薪阶层实际可支配收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更捉襟见肘。
众所周知,虽说社保等异地转换接续互认的全国统筹也提了几年,但实际的便携性和充足性一直备受诟病。很多都是提取困难,或只能提取个人缴存部分的巨额沉睡基金。经济寒冬,让个人、企业缓过劲,整体经济才有活力,国家财政才有保证。在财政良好时,加大社保投入占比,担起公共责任,补足历史欠债,建立多层次社保体系,终结福利补丁化碎片化历史,这才是三方共赢的理性结果。
12月28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回答委员询问时表示,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他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有关文件近期将印发,并将进一步部署。
马凯说,社保刚刚破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但由思路变成可执行的方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他举例说,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了明确要求,但社会上分歧很大,认识并不统一。“退休年龄是推迟到63岁还是65岁?还有时机选择、节奏掌握、配套措施以及监督实施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居高不下,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员工工资的缩水,也给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且企业自身承受能力微弱,在此压力之下很难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从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发展历程来看,从1958年工人和公职人员的养老标准统一,“双轨制”暂时退出历史舞台,一直到今年机关和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方案通过。由此可见,国家在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多年来坚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调整国家政策以及法案,都是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服务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仍旧偏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较好的方面:养老保险覆盖面正不断扩大,基金征缴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养老金待遇水平也在持续提高,补充养老保险逐步发展。因此,在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以及漏洞的同时,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仍有望解决改善问题,“老有所依”将不仅仅只是振奋人心的口号而已。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