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中国代表团庞大阵容中,最为不幸的是因伤退赛的体操选手滕海滨吗?也许,17岁的湖北选手周俊比滕海滨更不幸。滕海滨临战负伤,从队友到公众都深表同情,周俊则不可能得到同样的理解,来到伦敦,本身就是被参赛的。问题是被谁?是被总局举摔柔中心,还是被湖北省体育局,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有份。 关于周俊如何得到这个...
|
在中国代表团庞大阵容中,最为不幸的是因伤退赛的体操选手滕海滨吗?也许,17岁的湖北选手周俊比滕海滨更不幸。滕海滨临战负伤,从队友到公众都深表同情,周俊则不可能得到同样的理解,来到伦敦,本身就是被参赛的。问题是被谁?是被总局举摔柔中心,还是被湖北省体育局,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有份。
关于周俊如何得到这个参赛资格,已有太多的故事,不想在这里对不同版本的说法做什么评价,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体育选拔制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奥运争光计划推出,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并未取得明显的进步,三大球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下滑,不一而足。与之相关的就是综合运动会运动员产生办法改革。选拔制的出台是件好事,提供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机会和平台。然而,这座平台并不那么平坦。具体说,不同项目的选拔办法并不一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等于可以各有各的不公平之处。否则,何必费力气迈出这一步?
美国式选拔一赛定榜,胜者当选,次者替补,再次者没份儿。这种办法固然公平,却也有其不尽合理之处。如果不具备美国体育那样的基础,尽可以不采取美国的办法,却没有必要否定美国选拔制,更不能借此为自己的选拔制如何科学合理来辩护。对任何人才资源丰富的大国来说,选拔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中国乒乓球队最能说明问题,每每要为确定名单犯难,因为谁去都能拿冠军,又因为偶尔有过失手,弄得非要多重保险不可。
是派水平最高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还是派选拔赛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去?结果,可能都不是,而是派最能克敌制胜之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绝对不行,所以才出现统计对外比赛胜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的事情。但是,对外作战的机会并不均等,越弄越麻烦。
说回到周俊。如果仅是尚不具备奥运夺金的实力,倒也罢了,问题是一方面挥霍了奥运夺金的机会,另一方面周俊本人背负巨大压力,没有比出自己的应有水平,反而增添了一层不该有的阴影,对未来的发展很不利。
女子举重是中国体育的强项,现在虽然挑战者渐多,但仍不足以动摇中国女举的整体优势。既然有这样的条件,就应当果决地推进改革。二十年前的体育改革,始于一无所有的落后项目足球,为的是承担改革不成功的风险。这个决策是有道理的。走到今天,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攀上金榜首席后,衡量体育改革是否深化,标准不再是足球有无进步,而是敢不敢对优势项目大胆改革。
中国体育界有句老话,夺取冠军难,保持冠军更难。问题就在这个“保”字上。不愿对优势项目的体制机制大胆改革,还是因为担心失去眼前来之不易的优势。体育界最清楚,冠军靠保是保不住的,同理,优势靠保也是保不住的。那个无缘伦敦奥运会的田源说要坚持下去,相信还有机会。比田源年纪更小的周俊能不能坚持下去,可真不好说。建立和尝试对田源和周俊同样公平的选拔制度,此其时也!
毕竟,谁也不愿目睹中国女举选手在奥运赛场三把试举不成功,交出一份不完全是自己填写的白卷。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