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自1月27下午淘宝“大战”国家工商总局24小时后,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此进行了回应:“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事实上,这只是马云此前对假货的一些言论。淘宝为了自证清白,1月28日17时许在官方微... |
自1月27下午淘宝“大战”国家工商总局24小时后,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此进行了回应:“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
事实上,这只是马云此前对假货的一些言论。淘宝为了自证清白,1月28日17时许在官方微博引用了老板的一些话,让媒体误以为这是马云对此事的回应。
阿里巴巴方面对记者称,淘宝官方微博的“冒死转发”,是微博小编自己定夺的。
若如此,胆敢炮轰国家工商总局的“运营小二”岂不是必死无疑了?
外媒关注瞒报假货问题
阿里和马云之所以敢于公开叫板,一方面在于,工商总局委托第三方机构所做的抽检报告在专业性上可能确实存在问题。
比如针对淘宝提出的样本问题,专业人士分析称,抽取1个样本全是假的或者3个样本全是正品,就推断该平台正品率0%或者100%实在过于鲁莽。样本量太少,误差便会很大。此外,把自营模式的京东和平台模式的淘宝对比,“就像单纯地对比癌症的发病率高于心脏病的发病率”。
“如果要说这样的抽检结果,可以反映网购平台的整体状况,还相去甚远。”专业人士称,一个可靠的抽样报告,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另一方面,假货确实存在于淘宝上,马云也从未否认:“淘宝之前十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假货问题解决好”。赴美上市后的阿里,对假货的治理更为严格,因为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但是国内工商总局从去年的双十一质检报告,到今年发布的这份《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均给予淘宝“差评”。
积蓄已久的怒气终于爆发。阿里巴巴方面对记者直言,“我们觉得他们对网络商品的抽检,是在对淘宝定点打击。我们不想和他们反目成仇,只是希望工商总局规范监管程序。”
可以看到,此次事件自始至终,淘宝针对的是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该司局的职责包括承担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等。“我们和工商总局网监司之外的其他司还是保持日常沟通、相互配合。”阿里巴巴方面称。
只是马云可能没料到的是,在公开信发出后的第二天,工商总局网监司祭出大招,曝光了一份历史文件《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早在阿里赴美上市前就拟定好,其中不仅提到假货问题,对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共罗列了“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五宗罪。
这份白皮书被外媒解读为“官方为阿里IPO让路,曾雪藏淘宝造假报告”。
于是,发表公开信的当天,即1月28日,阿里巴巴股价应声大跌4.36%,市值蒸发110亿美元(约合680亿元人民币)。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