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全国两会前夕,柴静发布了她离开央视之后的视频调查《苍穹之下》。柴静归来,以“私人恩怨”介入公共话题,引起共振。这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策略妥协、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 |
在全国两会前夕,柴静发布了她离开央视之后的视频调查《苍穹之下》。
柴静归来,以“私人恩怨”介入公共话题,引起共振。这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策略妥协、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不必求名,无需为利,此举可以解释的理由之一是:柴静对雾霾的怨恨,叠加了新闻遗憾与狼性母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一丝希望。
新闻遗憾来自央视及其背后的体制;狼性母爱倒非贬义,如此厚积薄发、护犊一击,想象不出更能呼应的形象。否则,她不愿回山西,不必回国土。
至于结果,难于乐观。更多人考虑的或许是移民,而不是身体力行去改变。
据她前同事核实的数据,《穹顶之下》昨天上午10点推出,截止20点13分统计:优酷401万,9088条评论;腾讯2620万,32760条评论(微信拉动);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柴静式营销很难复制。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这些评论里,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视频,你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我们可以在评论中找到多元,以及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小党:傍晚在小花园里,听到一个四五十的大妈拿着手机对另一个大妈说:柴静自费百万拍了这个纪录片。
@刘春:这个不重要,互联网时代,数字的喧嚣和泡沫算什么?重要的是常识!是心灵!是态度!
@光头王凯:一个细节。这样一场演讲,注定有不断的掌声,但柴静把这些都剪去了,让观众在收看过程中不受到任何主观情绪干扰和判断的引领。这种对自我的克制,让我在内心狠狠点赞。
@武卿:作为媒体人,我因柴静《穹顶之下》再次确认《索命麻醉》留下的思考:在信息过载时代,稀缺的、优质的严肃内容具有强大穿透力,它可以迅速穿透平台钳制,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海中瞬间脱颖而出。
@昕利:视频很好,非常佩服。煤炭和电力,这是多大一块蛋糕啊!她动了人家的蛋糕,勇气可嘉。而且雾霾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齿轮:看了柴静的片子,突然感觉很奇怪,一个女记者通过正常手段的调查,就能把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办法等说得清清楚楚,我们那么多官员这些年都在做什么?是装傻还是真傻?!答案也许只可能是两种:无知或无耻!!
@中青报曹林:今天微博微信被柴静雾霾调查刷屏,史无前例地全面被刷屏。频发雾霾已让公众麻木不仁,纪录片以触目惊心再次刺痛人心。你无法不被刷屏,她真正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很多人做不到像柴静这样,只能通过刷屏像这个公民这个母亲这个纪录片致敬。全国两会快开幕,这就是一份绝佳的议案,也是人大代表的一份教材。
@冒安林:先向柴静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致敬,拍出这样的片子不容易。但作为资深人士还是要说,这部纪录片刻意模仿前美国副总统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痕迹太重了,后者因为出色,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傅蔚冈:有朋友说,“环保左翼小清新以母婴关系切题,完全打得右狗毫无招架之力。我觉得左翼环保小清新已经无敌了,奥派也打不过。走心!
@张天蔚:柴静在谈及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反复强调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以往作为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经历中,“私人恩怨”一定不能成为确定选题的充分依据,即使确有个人偏好掺杂其中,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为其穿上一件“公共议题”的外衣。然而,当柴静终于可以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而制作一部作品时,其作品却具有了超出以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这个看似背反的事实,其实恰好道出了媒体议题的普遍规律:任何公共议题都牵涉个人权益和私人视角;反之,任何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关系中,都可能涉及公共议题。
@冉云飞:我要赞赏柴静的纪录片客观上起到一定的传播研讨雾霾的效果。但不受约束的权力才是最大的污染源,这个“污染”是全方位的,包括信息管控与传播。柴静纪录片能在这个敏感的节点上传播,这背后的传播心理与政治学,不是件简单的事。哪怕我们再赞赏柴的努力,也请你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慕容雪村:张三知道是村长儿子打了他的儿子,李四只是在场呐喊助威,可惹不起村长,于是就召齐家族成员一起去殴打李四。这话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荒唐。柴静最近的雾霾片几乎就是张三打李四的翻版。在这个只有政府没有社会的国家,这片子把雾霾的责任基本全推给企业,不仅没说到点上,还有转移视线之嫌。
@杜建国:柴静女士,您宣传环保,我支持;您说您为了女儿,要向雾霾宣战,我也支持。可是,当初您生个娃都得跑美国去,这一趟来回,二氧化硫、微颗粒、二氧化碳的排放得多少?为了雾霾,为了您女儿,您先向自己宣战行不行?//@五岳散人:逻辑不错。杜建国应该按照这个逻辑嘴里念叨着“人总是要死的”,然后一头撞在家里的承重墙上。
@叫我江户:柴静出书的时候,很多都在说她,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人们追捧的那么伟大。这次柴静出纪录片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看了宣传片,她说的每一句都敲中我的内心深处,她说,她曾经是一个记者,恩,当记者的时候你展现了什么是最好的记者,当公民的时候你告诉了我什么是最伟大的公民。
@人民网:【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关于转基因,关于雾霾,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但很多时候难以找寻到相关资料,缺少权威而客观的解释。柴静们所做的事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柴静、崔永元来做类似的调查,普及知识,答疑解惑。
@环球时报:小编刚刚头到尾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很受触动,很受感动,很受启发。但当小编在微博里,看到一些平时嘴上总挂着“爱国”的人,却在骂她“公知”,拿她在美国生孩子挖苦她,认为她在“黑国企”时,我突然有一种被深深恶心到的感觉。柴静说,保护落后产业不是创新。小编觉得,护短和偏执更不是爱国。
@曹山石:说是央行是全国最后一家知道降息的单位。现在降息降准不由央妈定,年前那次降准后就很明显。//@猫财经:央行的员工跑进小川的办公室对小川说:降息了! 小川:啊,真的啊,我上网看看。//@大红锅:翻墙更快!柴静闹这一处,必须得舆论调控一下。
@推享莫大先生:钱钟书说,古代愚民是不让人受教育,现代的愚民是让人受某一种教育。同理,以前的宣传是隐瞒真相,最新的宣传是让人看到部分真相,并以为这就是全部。
@李靖云:不觉得柴静做雾霾能比崔永元做转基因好到哪里去,这种积极性最没必要鼓励赞美。
@骆新:我认为,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阳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必须承认在《穹顶之下》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传媒人学习的!柴静“雾霾”的专题,我认真地看完,说实话,我做了近八年上海市政协委员,而且深入调查过污染问题,但是,我承认自己对雾霾问题的认识程度,远比不上柴静——柴静的沉静、理性、对材料掌握的充分与展现过程的淋漓尽致……很有说服力。对这个国家的改变,知识分子是有责任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只能服膺于真理,而不是金钱、权力、还包括容易导致“文人相轻”的自我的虚荣心。
这一年“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汪韬 & 南方周末绿版
“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这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
今天上午,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终于登出了,名字叫《穹顶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静的消息,她淡淡地说:“应该明天上午发。晚安。”
我想,柴静这一夜应该没有安睡。
她说,可能像你说的,不在雾霾天发出,片子不会引起大家的关心。也可能播出后会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运了。
我也没有安睡。这个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要公开了,而柴静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开之后会发生什么。
作为南方周末的环境记者,2011年秋以来,我一直在写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并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2014年5月,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这是记者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我并不感到惊讶。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这正是我们南周绿色板块关注的领域,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有看到报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为何柴静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惊住了。
我做了那么多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报道,我知道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数字,雾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肿瘤。那些空气污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变成了100%,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拟演讲结束后,柴静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柴静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肿瘤,她怀疑和雾霾有关。
柴静叹了口气,她说这也正是自己担心的。她的家人其实很支持讲出孩子的故事。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我说,正因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亲,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力,去了解雾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雾霾的原因和治理。我们不强调空气污染和女儿的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空气污染的确会导致健康风险,虽然这种风险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更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呼吁,去阻止。
所以,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完成了演讲。
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
演讲依然以女儿的故事开始,我内心居然一下子释然了。
柴静张嘴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这一句对于PM2.5的定义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而一束光打下来,她双手捧着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又像一场感性的诉说。
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相当专业的故事,虽然是第二次听,出于职业习惯,我居然还是记满了三页笔记,并标记出几个小错误供后期修改。她记下了那么多的数字,还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我深知这种难度,因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都极其困难,而她要讲出来,甚至做出动画表达出来。
片子分为三个章节,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专业报告结构,可是现场的观众似乎在寻求这种专业。我旁边的小伙子在演讲开始前问我机动车到底对于PM2.5贡献多少,当柴静说到这里时,他紧缩眉头,频频点头。而像邢台市的“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横幅出现时,现场一阵笑声。当APEC蓝下的故宫(微博)角楼出现时,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偷偷的举起手机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几个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动的表达观后感。一个女生说,等片子出来后,我都已经想好怎么宣传了: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看这几年雾霾的报道,花两个小时看这个视频就够了。
我说,你意思是我这三年多的报道都白写了啊。
其实我的心里更为激动,大学里学习环境科学,毕业后从事环境报道,尤其是从事大气污染报道,我看到了这种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气十条”,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蓝”,而是犹如那些弥漫在全国各地的细小的污染颗粒,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转发美国大使馆监测PM2.5数据,接受外媒采访居然还“受到了批评”。而今,贾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静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连过年回到家,家人都劝我离开那个“成天雾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车站等候回京的列车,天气阴冷,好在PM2.5只有十几,空气质量优。手机已被柴静的视频刷屏,一位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学发来消息称赞这个视频:“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雾霾天发出也会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静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