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西安事变”后日本的可耻阴谋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日本的阴谋

 8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3-06 13:14:25
导读:“西安事变”后日本的可耻阴谋以“九一八”事变为突破口,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由东北而平津,由平津而华北。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安事变突如其来,使日本人茫然失措,暂时停下了侵略步伐。但这表面的寂静仅仅支撑了半年,1937年7月7日,日本迅速而阴险地打响了全面侵华的枪声。日本人“逼出”的西安事变从1...

“西安事变”后日本的可耻阴谋

以“九一八”事变为突破口,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由东北而平津,由平津而华北。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安事变突如其来,使日本人茫然失措,暂时停下了侵略步伐。但这表面的寂静仅仅支撑了半年,1937年7月7日,日本迅速而阴险地打响了全面侵华的枪声。

日本人“逼出”的西安事变

从1931年到1936年,总是传来让人气愤的消息,日本人认准了中国的致命弱点:蒋介石在解决中共之前对日本只会忍气吞声。因此,日军铁蹄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断南侵。

而蒋介石虽然集中精力成功迫使中共万里长征,却也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他的“攘外必先安内”被广泛斥责为投降卖国政策,而且这种不满情绪直接转化为抵制行动:1933年5月,《塘沽协定》使中国失去华北的5个省时,曾经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抵抗日军而威名远扬的第十九路军发起了“福建事变”;1935年,当何应钦与梅津(日本华北占领军司令)秘密签订的《何梅协定》被南京政府批准时,又激起了北平学生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进入1936年,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形势的发展也越发对南京不妙,因为在这年的2月,日本国内发生了“二二六”兵变,日本内阁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内大臣斋藤实、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被杀。此前一直为中日之战妥协不决的蒋介石,此时预感不祥,在3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日本少壮派与元老派斗争,其结果,当归少壮派胜利。我若不于其胜负未决之前求得自立,则国危而亡矣!”

果然,在3月9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取代冈田出任首相组阁,内阁沦为“军政府”。蒋介石为应此局,起用许世英出任驻日大使,因为许世英20多年前就与广田相识,私交甚笃。蒋期望此举有利于缓和中日关系,延缓日本侵华步骤。

可是,蒋的冀望很快化为泡影。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通过了一个“国策基准”认为,“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先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实际已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一方肆意步步紧逼,一方一味妥协退让,其结果自是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其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如8月24日,“成都事件”;9月3日,广西“北海事件”;9月19日,“汉口事件”;11月14日,“绥远事件”;12月2日,“青岛事件”;12月3日,中日关系彻底中断。而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则成了中国面临危亡的一次总爆发。

西安事变的两个主角中,杨虎城是出于“国恨”,而张学良除“国恨”之外还有“家仇”。

“煽风点火”,唯恐中国不乱

介石被活捉后,西安、南京与东京就展开了“三地演义”:天上,南京的主和派飞来飞去;地上,西安和南京的军队剑拔弩张海外,日本政府虽“旁观”却未“袖手”,因为这双手在不停地煽风点火,唯恐中国不乱。

据悉,西安事变成功当天,张学良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结束内战、共同抗日的八项主张通电发给南京;二是分别给孔祥熙和宋美龄致以私电,表示保证蒋介石安全。

南京为此连夜举行会议,然而,与会者发生了严重分歧。以何应钦(军政部长)为代表的“压服派”和主和的孔祥熙(代行政院院长)相持不下。

何应钦就职讨逆总司令后,即积极部署对张学良、杨虎城的讨伐。其空军开始轰炸西安近郊,步兵则与西北军对峙于华县,竭力不使张、杨有申辩的机会。因为“主战”,他们一边封锁张、杨从西安发出的消息(注:其时,西安与外界的联系只剩下广播),一面阻止“说服派”前往西安。据前线将领樊嵩甫给孔祥熙的密电称:“何部长有电令,军情报除报何、刘(注:刘峙,“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外,不准向任何人报告。”何甚至电邀素以投机和亲日而臭名昭著的汪精卫回国。“压服派”意图明显,它要向世人证明,即使没有蒋介石,南京政府也能够正常甚至更好地运转。

日本人在13日得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这天正好是星期天,但日本外务省顾不得休息,当晚6时聚议,10时方散。通过讨论,日本国内一片紧张,担心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化。但很快,何应钦在南京的举动,可谓正中日本下怀。

日本人“都在推测蒋介石大概不会生返南京,而且也是那样期待中国再次发生内乱”。因为国民党后面站着美国,共产党后面站着苏联,如果国共实现和解,就意味着日本将要同时面对苏、美、中三国,从而导致其征服中国的难度大为增加。所以,日本表面上停步观望,暗中却积极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以图坐收渔利。

12月15日,日本派出驻华总领事须磨(“磨”音mo读“抹”)拜访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张群,语带威胁说,如果南京接受张学良的八项主张,日本将“不惜采取断然手段,以武力占领京沪”。

为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日本甚至作出了难得的“让步”:15日将派至青岛镇压纱厂罢工工人的海军陆战队撤回;1 7日授意伪蒙古政府德王停止进攻绥东,并发电拥护南京政府,与国民党合作反共,共讨张、杨;是日,日本关东军也发表声明称,将对何应钦的行动“不惜给予援助”。

同日,日本外相有田则发表声明,再次要求南京“绝对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

蒋介石破局,日本人急了

宋美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告诉蒋介石,南京“戏中有戏”。蒋当然心领神会,他不能坐以待毙。17日,蒋介石给孔祥熙写了一封亲笔信,指示中央军于17至19日间暂停对西安的轰炸,并称他可能于20号前返回南京。

看到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日本急了,其驻华大使馆发言人威胁说:“假如中国对日态度强化而使蒋委员长释放,则形势必将趋于十分严重……我们绝不能把国民政府与张学良之间的任何妥协置之不理。”

20日,蒋介石没有如期回到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顾问端纳(注:端纳是澳大利亚人,曾为孙中山、北洋政府、张学良的政治顾问)提出由宋子文前往西安谈判,但遭到“压服派”阻挠,宋子文只得以私人身份于20日晨飞西安斡旋。他除力劝张学良放还蒋介石外,还与蒋密谈了半小时,把宋美龄的亲笔信带给蒋介石。宋美龄在信中表示,蒋若3日内回南京不得,她将亲赴西安。21日,宋子文返回南京。

东京对宋子文的西安之行自然十分“关心”。在宋返回南京当天,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就奉东京之命秘密会见张群,进一步探询南京对西安的态度。张群为稳住日本,答复说,“中央当局并无与张学良进行政治妥协之意图”,并指出军队已向叛乱者推进,还保证南京政府的外交政策“在西安事变解决后将毫无变更”。

23日,广田在枢密院会议作报告时重提决定,对西安事变采取不干涉方针,但“倘国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则断然抨击”。

然而,西安的局势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就在主战的何应钦还在向川樾茂暗示将于26日全面进攻西安时,张学良因宋子文、宋美龄的斡旋,加上蒋介石“容共抗日”的口头承诺,决心释蒋回宁。

只是直到24日晨,杨虎城还不肯点头。杨虎城除了不相信蒋介石的口头保证,也担心蒋介石秋后算账。眼见25日将成为西安事变最关键的一天,张学良情急之下甚至说:“如果不能政治解决,我将自行其是。”但双方已经无法像发动事变时那样达成一致。

此时,最关键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周恩来,正是他亲自出马,杨虎城才接受了蒋的口头允诺,于14时同意放蒋。端纳认为:“实际是周恩来使蒋得以安全离开。”

当蒋介石的飞机于26口中午降落在南京明故宫机场时,何应钦的兴奋和日本人的期待一同灰飞烟灭了。

“西安事变”后可怕的安静

蒋介石回到南京并不意味着西安事变就尘埃落定了,南京和西安继续较量着,杨虎城维持陕西在事变前的原状,而蒋介石企图将中央军实力伸入陕西,双方僵持不下。

蒋介石开始重新审视南京与延安及东京的关系。1937年2月15至22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主要议题就是如何调整对共产党和日本的政策,这使日本异常关注,但会议同时还通过了《关于根绝赤祸的决议》。

日本人怀疑这是蒋介石的障眼法。会后,川樾茂急电东京,称五届三中全会直指华北问题,已经迈出了抗日的第一步。为此,3月6日,川樾茂前往探慰蒋介石,做进一步试探:“报载中国政府已与共产党妥协,究竟如何?”蒋回答:“我国政府对共产党之政策,并未有何变更。”

但实际上,中日关系已破镜难圆。此后,蒋介石一改对日本的隐忍退让,对日态度日渐强硬,这使日本措手不及。

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干1937年元旦的日记中这样记述日本国内的政治气氛:“中国突然出人意料地决定不再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了。这似乎使日本举国上下都为之震惊……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不过,蒋介石心里很清楚,要抗得住日本的侵略,中国还需要“修炼”经年,所以,其指导方针为“应战而不求战”。

但日本人不会把已经吃进嘴里的肥肉吐出来,更不会让蒋介石从容地增强国力。1937年1月,日军参谋本部《关于对华政策给陆军省的建议》中提出,“准备给(中国)予致命的痛击”。到3月份,日本的政策指向更加明确,“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们背后的威胁,此为上策”。

两国都在静悄悄地积极备战,在外交上则表现为少有的风平浪静。1937年3月,日本甚至派出儿玉谦次率经济考察团访问中国,这其实是日本企图离间国共关系的举动,还带有侦察的任务。儿玉谦次曾任正金银行上海支店长,与蒋介石是旧识,因此,双方会谈气氛十分融洽。即使如此,该团返国后感慨“日除使用武力外,无他途。”

于是,西安事变半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加紧了侵华的步伐。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