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80后一代为何只崇拜伟人邓小平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
80后一代为何只崇拜伟人邓小平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这次全会的主题报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二大选举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在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当选为主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我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他提出在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他在多次讲话中逐步形成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三大确认了这一发展战略。
针对旧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充分肯定和支持农村率先发起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他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伟大试验,他确定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1979年到1992年的多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这些谈话,为我们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这一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来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对现行领导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必须进行改革。1986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他提出,不改革政治体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1984年和1992年他两次到特区视察,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对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道,坚决支持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平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他特别强调,改革和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不能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就说我们的战略目标错了。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都没有错,错在四个坚持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他强调,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以后他又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邓小平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统帅,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对当今时代和我国安全环境作了科学判断,使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他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求军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自觉地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在他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一百万,这是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1989年在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时候,向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同志深情地说:“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针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整套外交战略。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准则。他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在他的主持下,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邓小平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他提出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工作状况、组织状况和领导制度。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的权威。他强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要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眼,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他曾多次提出辞去领导职务。1987年11月中共召开十三大,他不再参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
一,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引领大陆走向富裕,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和幸福。
二,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他在生前以身作则,实现领导权力和平、顺利移交,开创了中国政治文化新的一页。
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如今,“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多年,已初步取得成功
播放数:611

播放数:547

播放数: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