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广东战役看毛林陈的战略水平 1949年10月10日,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鉴于四野中路大军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个师,白崇禧又打算率部北返援救,林彪认为这是聚歼白崇禧部于湘桂边境的好时机。考虑到广东国军总共只有15万残兵败将,一个四野邓华15兵团已经足够对付,同时在没有切断敌人退路的情... |
从广东战役看毛林陈的战略水平
1949年10月10日,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鉴于四野中路大军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个师,白崇禧又打算率部北返援救,林彪认为这是聚歼白崇禧部于湘桂边境的好时机。考虑到广东国军总共只有15万残兵败将,一个四野邓华15兵团已经足够对付,同时在没有切断敌人退路的情况下过早发动广东战役易招致余汉谋集团的逃脱,于是林彪想改变广东战役计划,调陈赓兵团由广东的曲江、英德等地平行西进,入广西参加堵截和围歼白崇禧集团的作战。
接到林彪的电报后,陈赓却不愿意去,理由是路远赶不上,部队要重新集结花费时间等。其实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林彪要他们立即从现地域出发,根本不需要集结。林彪也并不要四兵团参加衡宝战役,林彪只是要他去参加堵截桂系南逃的退路,可随时根据敌人的动态调节行军线路,怎么会来不及呢?能堵住多少是多少,总比四兵团在广东闲着强的多吧?从桂军后来南进的路线看,陈赓兵团如果平行西进与桂军相遇的地点在桂林以南的东南方向约100~150公里,陈赓兵团距离此地的直线大约是200~250公里,桂军从衡宝战役地点南撤到桂林大约是200多公里,桂军到此地的总距离大约是300~350公里,如果双方都是以每天50公里的速度强行军,陈赓兵团也应该比桂军先到约1~2天。由于桂军的主力钢7军和48军刚被吃掉,在桂林重组肯定需要时间。实际重组后桂军3兵团是在近一个月后(即11月5日)才从桂林出发,因此,陈赓兵团如果立即西进是完全可以堵住桂军的。如果桂军在衡宝战役后逃到桂林不休整、不重组直接溃逃,对付这种混乱的敌军,四野最有经验了,在辽西追歼廖兵团的一幕将在广西境内再次上演,那样打起来会更快更爽。其实早在3个月前的湘赣战役期间,林彪就要陈赓四兵团西进堵截桂军了,那时陈赓也拒不西去,给出的理由是天气太热。陈赓两次都不愿意西去,实际大概是怕自己在南面单独面对桂系部队,怕跑路,同时可能也怕林彪顺势把四兵团归还给二野。大概是淮海战役期间,陈赓的四纵伤亡巨大却迟迟不能突破黄维兵团的阵地,使刘邓给中央打的“3天消灭黄维兵团”的保票落了空,刘邓没给他好脸色,陈赓在二野司令部坐冷板凳坐怕了,他觉得不如跟在四野15兵团后面打广东的余汉谋集团来的舒服。对于这个分歧,毛泽东最后支持了陈赓。毛泽东主要是担心桂系残兵逃入云南,那是二野的作战范围。毛泽东担心,以二野部队的战斗力可能对付不了桂系部队,这是毛泽东对二野部队的战斗力没有信心,并不是陈赓这个意见有什么高明的地方。毛泽东这个担心实际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地域是死的,人是活的,桂军如果真的逃入云南,四野完全可以派部队入滇。另外,白崇禧集团逃入云南比逃入广东、广西要好些,至少他们不能逃入海南岛和越南,不会给解放海南岛和台湾带来麻烦。最多会有更多的敌人逃入缅甸,那样也没什么坏处,可以壮大中国人在缅甸的实力,万一把缅甸政府推翻了,解放军杀入缅甸,中国会多一个“缅甸省”。呵呵,开句玩笑。
陈赓四兵团留在广东确实有些多余,由于4兵团的存在,15兵团在广东战役后半段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由陈赓兵团发起广东战役也是不妥的,因为广东的国军基本是一触即溃,早打早逃,晚打晚逃。因此,在没有切断敌人退路的情况下过早发动广东战役,容易把余汉谋集团赶上海南岛或广西。但陈赓兵团又要去完成左翼“大迂回”堵截桂系部队,急需南进。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按照林彪的意见,陈赓兵团不参加广东战役,直接去堵截桂系部队,由邓华兵团根据情况实时发动广东战役。现在有些人说林彪要陈赓兵团西去堵截桂军是“小迂回”,不符合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矛盾,毛泽东、陈赓当时都没有用“大迂回”战略来回绝林彪。事实上,用四兵团直接“小迂回”,并不妨碍15兵团再去“大迂回”,而且林彪的这种“双迂回”要比只用陈赓一个兵团打完广东战役再去“大迂回”更有层次和纵深,也更快、更保险。由于陈赓过早发动了广东战役,致使广东国军有一大半部队跑到海南岛和台湾,特别是胡链兵团的逃跑给三野的金门战斗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桂军也有3万多人逃入越南,这些部队后被海运至台湾,给解放台湾带来了困难。如果当初按照林彪的意见,这些不良后果可能会少的多。因此,如果林彪的双迂回战略可以打90分的话,那么给陈赓的单迂回打80分都有些高,因为胡链兵团此时的逃跑不仅直接导致了金门的惨败,也耽误了解放台湾的进程。
关于林彪与陈赓的第二次分歧,纯粹是人为捏造出来的。广东战役期间,陈赓为了显示4兵团不是多余,要四野15兵团占领广州后休整,四兵团继续追击余汉某的残兵败将。林彪考虑敌人已经先于我军数日出发,先头部队已经跑出几百里,四兵团如果追不上就暂时先不要追,等其它部队堵截到位后再追击,以免把敌人越追越远。二野部队吃肉的劲头还是很大的,14军大胆追击,堵住了部分敌人的退路。于是陈赓把敌人如何溃不成军,起义投诚不计其数,汇报给了四野、二野和军委,要求继续追击,获得军委毛泽东和四野林彪的支持。林彪18日指示四兵团:“如能追上敌人,则继续猛追歼敌。如确实已无追上可能时,则可勿追击,以免而后粤敌主力退南宁和云南,另一部会退海南岛” 。按照林彪的指示,四兵团所属部队日行160里,终于将大部敌人追上消灭,虽然还是有一部分敌人逃入海南岛,依然受到了林彪的高度赞扬。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林彪并没有不同意陈赓追击敌人,只要陈赓自己判断可以追上,林彪就支持他继续追。只有在他判断追不上敌人的情况下,林彪才要求他不要急于追击,这是非常正确的处置。“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林彪一贯的作战风格。在自然界,狮虎豹这些最凶猛的动物在捕猎前也懂得要判断一下,追的上就猛扑上去,追不上就装着没看见,懒洋洋的晒太阳。人的智商总不能输给动物吧?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