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柴静推出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48小时之后,点击率超过2亿次,而柴静和《穹顶之下》则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穹顶之下》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它出自前央视著名调查记者、主持人柴静之手,更在于它探讨了令人们深感困扰的空气污染问题。当然,该片获得成功,仍需要众多幕后人员和技术的支持。仔细看看《穹... |
柴静推出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48小时之后,点击率超过2亿次,而柴静和《穹顶之下》则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穹顶之下》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它出自前央视著名调查记者、主持人柴静之手,更在于它探讨了令人们深感困扰的空气污染问题。当然,该片获得成功,仍需要众多幕后人员和技术的支持。仔细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也即是柴静朋友圈里的人物。那么,他们都是什么来历呢?
范铭是谁?
1、《看见》的原团队。以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为主。按名单分析,应该主要以拍摄、文案为主,是幕后主力。
2、罗永浩及他的锤子团队。其中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 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3、大V记者和调查记者。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届或调查记者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
随便找期之前的《看见》对比下名单,就能发现此次《穹顶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见》团队的成员。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范铭,据她自我介绍中透漏,她1998年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2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新闻调查》、《面对面》编导,CCTV-1《看见》主编。
在央视工作期间,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此三人在去年便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这被一些电视界同行称为“2014年最遗憾的事”。
李伦又是谁?
李伦是《看见》和《24小时》的原制片人。柴静曾经发过一篇和李伦相识的博文,里面详细记载了李伦在节目里是如何给予柴静施展拳脚空间的:“我临时做了几天《24小时》的主播... ...我想在直播中采访新闻当事人。通常为了避免直播的风险,主播只连线记者,但我职业惯性,觉得采访当事人是最接近新闻核心的办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风险都是李伦担着,可他鼓励我这么做。”
罗永浩及他的锤子团队
听说过锤子手机的人,应该对罗永浩并不陌生。2010年5月9日下午,罗永浩在北京举行讲座暨新书发布会,当时柴静作为嘉宾出席,与老罗展开“彪悍人生”的对话,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在风格上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种一致。
至于此次柴静备受好评的keynote演讲风格,则是由锤子团队的许岑、欧阳念念负责。其中,许岑是早期罗永浩的伙伴之一,与罗老师在电影进修班相识,后加入老罗英语培训,并参与制作老罗培训在迷笛上放的广告片。而锤子科技历来发布会的keynote制作,均由许岑负责,之前他还出了一个 keynote 教程。欧阳念念则是锤子科技的设计师。
大V记者
从片子排列出来的几十人名单,可知柴静在新闻圈内人脉之广泛。其中著名调查记者袁凌虽然介入《穹顶之下》比较晚,但对该片最终聚焦的逻辑链起到了作用。据袁凌介绍,当时还是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视频,“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事实上,最后柴静采纳了袁凌的意见。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 ...
就是这样,柴静通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渐进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视频作品,最终造就了这一次成功。
关键词:穹顶之下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