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节后开工,企业招揽人才的争夺战打响,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人才储备的思维和成本,主要靠节后的大量招聘来补给人才空缺。前不久广州市人社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虽然应聘者不少,但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大量需要普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难招到一线工人。有制衣厂甚至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 |
节后开工,企业招揽人才的争夺战打响,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人才储备的思维和成本,主要靠节后的大量招聘来补给人才空缺。前不久广州市人社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虽然应聘者不少,但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大量需要普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难招到一线工人。有制衣厂甚至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但一个上午只收到3份简历。去年频频爆出众多外资制造型企业从国内撤出,搬迁到东南亚,或者搬回本国。在这样大背景之下,似乎国内的用工荒将逐渐消散,制造型企业不再因为招不到工人而苦恼。可节后招聘“春风行动”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就拿制衣厂招聘一线员工“车工”来说,制衣厂和手袋厂之类的企业招聘量最大的是车工。车工又分为平车工和高车工(操作特种车的工人)。平车工人技术含量比高车工人略低,但平车工人需求量比高车工人多。在制衣行业,绝大多数工人薪水是靠计件而得。那么,上述招聘企业给予的工资标准就有“噱头”之嫌。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辅导的企业里,在去年深圳、东莞等地区的制衣厂一线工人的工资和上述工资标准相差无几,赶货的月份甚至还超过万元大关。
有办公室的文员无不羡慕地说,“真想去车间当车工。”可是车工的工资是靠“拼”出来的。他们每天中午“直落”(吃完午饭就干活,中途不休息,行业里称为“直落”),下午同样“直落”,每天至少需要干十四五个小时,每个月通常休息两三天而已。由于是计件工资,没有加班费一说,完全凭着自己干活的多少来计薪,所以他们干活都是相当“拼”的。他们技术娴熟,吃苦耐劳,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绝大多数是70年代生人。并且这个群体喜欢和老乡扎堆,靠裙带关系抱团进厂。要是企业对他们不诚信,管理上不公平,会遭致他们集体抵制。这个行业的企业如果够诚信、管理跟得上,一般而言,招聘员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