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大太监刘瑾曾主持变法官员拒贿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一部廉吏录,随便可以找出个千儿八百的;但官员拒贿使用兵法的,大致除了本文主人翁之外,很难再找不出第二个。他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严格的说,刘瑾不算正儿八经的官儿,甚至不能算一个正常人,但他的权力比所有的官儿都要大。可惜的是,他的... |
明朝大太监刘瑾曾主持变法
官员拒贿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一部廉吏录,随便可以找出个千儿八百的;但官员拒贿使用兵法的,大致除了本文主人翁之外,很难再找不出第二个。他就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
严格的说,刘瑾不算正儿八经的官儿,甚至不能算一个正常人,但他的权力比所有的官儿都要大。可惜的是,他的拒贿,成也兵法败也兵法。
一步登天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子承父业”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改姓刘。孝宗时,曾犯过死罪,侥幸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公元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孝宗因病去世,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主子登了大宝,身边的奴才们个个威风八面起来,很快,有八个太监在朝野混出了名堂,号称“八虎”,刘瑾是掌印太监,帮皇帝管玉玺的,权力最大,为“八虎”之首,俨然就是一王中王。
为进一步窃取朝政大权,刘瑾玩了几个小花招,他太了解小皇帝的脾性了。知道皇帝爱玩,他挖空心思的帮着找乐子;知道皇帝爱猎奇,他想方设法帮着搞新花样;知道皇帝玩的时候不愿意被人打扰,他就偏偏选择在皇帝玩的最开心的时候向他请示报告。
一来二去的,朱厚照不耐烦了:怎么什么事都来烦我,你们都是吃干饭的吗?刘瑾表面上灰溜溜的装委屈,心里别提有多美滋滋了。皇帝不干活,等于是放权,刘瑾乐得帮皇帝把国计民生的担子挑起来。
到了正德三年,朝野开始流传一句话:大明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着的皇帝,一个是站着的皇帝。身残志坚的刘瑾,终于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忙于专权
手里有了权,刘瑾很忙,白天忙,晚上也忙。他忙什么呢?
一是忙打击报复。传统士大夫简直就是太监们的天敌,也难怪士大夫们瞧不起太监,正常人谁会把自己的根儿给阉了呢?六根不全的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做贱人,你刘瑾这般飞扬跋扈,当然会招士大夫们忌恨。正德二年,刘瑾就差点被这帮读书人给整死。
刘瑾打击报复异己分子的办法很多,罚米(俸禄)让你破产没饭吃,脱裤子打屁股让你见不得人,发明重达百余斤的枷锁让你戴,压不死你算你命大。数年间被刘瑾整死的官员不计其数。
二是忙变法。刘瑾读过不少书,尤其偏好历史书,对古今政坛的大事小情,他知道的不少。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很珍惜这得之不易的“青史留名”机会,光靠整人是不行的,得干点正经事儿才成。
于是,他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史称“刘瑾变法”。具体内容涉及吏部、户部、兵部、工部等85项措施,如建立官员不定期考察制度,打击不作为官吏,军事上勘察屯制等等,据说还通过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对于刘瑾的变法,正史上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惜墨如金的。这不奇怪,写历史的都是士大夫嘛,给你写几笔立个传就不错了,还想怎么样?
三是忙搂钱。刘瑾搂钱的手法,没啥创新,也还是老三件,索贿、受贿、贪污。只不过刘瑾搂钱,胆子很大,别的官员一般是偷偷摸摸,他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你给,他照收不误;你不给,他就跟你要;你若还是不给或给少了,明儿个一早,你也甭上班了。
有个叫刘宇的官员,为了做兵部尚书,先后向刘瑾行贿黄金万两和好几万两银子。刘瑾几年间真是搂了不少钱,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
成也兵法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刘瑾的死党中,没皮没脸的家伙,那是多了去了,但有个叫张彩的官员例外。
史书上说,张彩是个美男子,而且还很有才气,“高冠鲜衣,貌白晳修伟,须眉蔚然,词辩泉涌。”刚入官场的时候,据说官声非常的好,曾劝导刘瑾不要收贿:“公亦知贿入所自乎?非盗官帑,即剥小民。彼借公名自厚,入公者未十一,而怨悉归公,何以谢天下?”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说,那些给你行贿的人的钱,不是盗取的官银,便是剥削百姓所得,假借你的名义损公肥私,但给你的钱仅是十分之一,而今后百姓的怨气却都要集中到你的身上。
刘瑾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遂开始拒贿,像个清官似的惩罚行贿者。
刘瑾拒贿,跟别人不一样,他用兵法,讲究虚虚实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让不少行贿的官员倒了大霉。
第一步是玩虚的,打草惊蛇。
张彩劝他拒贿之后,他当着许多人的面发誓要廉政,还规劝身边人必须廉洁自律。这下子,那些靠行贿升官的死党们坐不住了,一个个惊慌失措。
前文中提及的那位刘宇比较聪明,说先别慌,试探一下再说。他自告奋勇的做了尖刀班战士,跑去对刘瑾说,兵部尚书我干腻歪了,让我当吏部尚书成不成?一边说话一边就把银票递了过去,刘瑾收了。没过多久,他又找到刘瑾,请求入阁做大学士,这次没送钱,刘瑾还是答应了他。可当刘宇入阁之后,刘瑾发火了:龟儿子的,你咋忘了潜规则?回家养老去吧。
刘宇这个“试验品”玩完了,贪官们心里乐开了花:原来刘老大是跟咱们开玩笑的,给钱就升官,不给钱就丢官,还是老一套嘛,于是个个放了心。
第二步是玩实的,网开一面。
贪官们正高兴呢,刘瑾却动真格的了。御史胡节到外地出差,搂了不少钱,回京就给刘瑾送去了一部分,结果被下狱。贪官们又开始慌神了,搞不清楚刘瑾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好在刘瑾拒贿归拒贿,抓人归抓人,并未对行贿的官员动用大刑,多少让人内心稍安。
第三步是虚实并用,一网打尽。
刘瑾的前两招煞是厉害,既给行贿者留下了可以继续行贿的理由,又给他们提供了心存侥幸的想象空间:刘老大这么做,是不是嫌贿金太少呢?如果多给点会怎样?
果不其然,许多官员上钩了。
不久,少监李宣、侍郎张鸾、指挥同知赵良等数十位官员纷纷入网。有的是通过刘瑾谋了肥差而行贿,有的是回京述职向刘瑾送谢礼,数额都很巨大。刘瑾对这些人毫不客气,该抓的抓,该罚的罚,被史家赞为“瑾峻刑”、“苛敛之害为少衰”。兵法拒贿,不是一般的稀奇。
败也兵法
关于刘瑾拒贿,后人的正面评述不是很多,老赵以为,原因有二:一是他的拒贿跟他的变法一样,纯属心血来潮,三分钟热度。出发点不是为国为民、反腐倡廉,而是为进一步专权,其贪婪的本性并未改变,披着羊皮的狼,永远是只狼;二是错用了兵法。兵者,诡道也,使用兵法拒贿,有些小题大做。
如果刘瑾使用兵法反腐倡廉,那就值得说道了,不青史留名也难。譬如兵家所说的“十则围之”,刘瑾就具备这个使用条件。
首先,他钱多,富可敌国。
大明王朝在张居正改革期间最富有的时候,岁入也才200万两银子,刘瑾光银子就有5000万两,是朝廷岁入的25倍,还不包括其他的财产。
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那么多干嘛?若是刘瑾明白这个道理,利用这些钱,哪怕拿出一小部分,也足以发挥大作用。
譬如办一个养廉基金,通过重奖那些因廉洁而受穷的官员,扬正气,煞歪风,激励官员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譬如建议皇帝增加几次恩科,费用全部由刘瑾包干,通过恩科选拔一些品行端正的能吏干臣充实地方,可使官场风清气正。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高兴,厘清吏治,不用公帑;士大夫感激,不必钻营,也能升迁;百姓欢迎,清官多了,苛捐杂税自然就少了。
其次,他权大,生杀予夺。
既然刘瑾曾打击报复了许多士大夫,那么,他就完全有能力起用一批刚直不阿的官员,罢免那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
朱厚照再昏庸,也不至于反对刘瑾反腐,毕竟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曾经铁了心要打击贪官污吏的。即便其他“七虎”反对,怂恿朱厚照给刘瑾穿小鞋,那些被起用的好官们肯定会站出来帮刘瑾说话,老百姓也会上万民折保护刘瑾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嘛,浪子回头金不换。
假如刘瑾能够及时醒悟,用对了兵法,反腐倡廉卓有成效,那么,公道自在人心,朝廷法度会对他有个交代,历史也会对他有个交代的,何至于短短五年就上了断头台被活活千刀万剐而死?遗憾的是,这仅仅是假如。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