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新台独”兴起对两岸的影响是什么?台湾对两岸人民的重要性

 248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4-15 21:43:49
导读:“新台独”兴起为两岸添变数?  随着岛内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台独”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台独”概念与论述,“台独”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与棘手。尤其是更为激进的“新台独”(“左独”)的出现,给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 在台湾,早期有“显性台独”与“隐性台独”、“A...

“新台独”兴起为两岸添变数?

 


  随着岛内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台独”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台独”概念与论述,“台独”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与棘手。尤其是更为激进的“新台独”(“左独”)的出现,给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

  在台湾,早期有“显性台独”与“隐性台独”、“A型台独”与“B型台独”之说。“显性台独”亦称“A型台独”,就是公开主张与追求“台湾独立”,反对两岸统一。“隐性台独”也称“B型台独”,不公开主张“台独”,但不追求两岸和平统一,倾向保持台湾“事实独立”,永久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现状,因此又称为“独台”。

  陈水扁执政时期,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大搞“去中国化”与“正名制宪”等冒进“台独”活动,引起两岸关系高度紧张,于是有了“激进台独”或“冒进台独”之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务实台独”、“温和台独”、“柔性台独”、“软性台独”等,均是指“台独”主张或手段比较温和,做法更柔软、更技巧,比较务实,一般不会引起台湾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弹与担忧,因此更具危险性。

  “激进台独”又与“法理台独”密切相关。“法理台独”主要是指从法理上谋求“台湾独立”,核心是通过“公投”或“制宪”等手段,消灭台湾的“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或“新的国家”。陈水扁执政后期,大力推动“公投绑大选”与“正名制宪”活动,谋求“法理独立”,一度成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威胁。反对“法理台独”成为当时大陆“反独”的最迫切任务,迫使大陆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以法治手段遏制“台独”活动。

  “法理台独”之外,有“事实台独”与“事实独立”,即认为台湾已经“独立”或台湾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目前绿营普遍持这一看法。

  然而,在“事实台独”与“法理台独”之间还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带,即“准法理台独”。在“法理台独”不易实现而现实又不符合“事实台独”的情况下,“台独”势力会采取种种手段,打“法理台独”擦边球,用切香肠的方式向“法理台独”逼近,就有“准法理台独”之意。未来民进党若重新上台,可能暂时不会走陈水扁“法理台独”老路,而是全面推动“去中国化”与政治体制“台湾化”的社会政治工程,将“中华民国”彻底台湾化,通过“修宪”而不是“制宪”,让“中华民国主权与治权”等同台湾,亦即“准法理台独”。这将对大陆反对与遏制“台独”提出新挑战,两岸关系危机可能重现。

  就“台独”策略与手段而言,陈水扁执政时,在文化教育领域全面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活动,于是有了“文化台独”之说,这也是一种“柔性台独”或“软性台独”。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并没有改变台湾既有的“文化台独”政策现状,只对高中少部分课程进行了有限小幅调整,台湾依然在进行“文化台独”教育。未来民进党若上台,会继续推动“文化台独”。

  在种种不同“台独”之中,目前民进党的主要策略与手段应是“柔性台独”或“软性台独”,这也是所谓的“和平台独”,即企图通过柔软不挑衅或和平方式实现“台湾独立”。

  “新台独”(“左独”)则是台湾“太阳花学运”之后出现的新产物。其主要特征有四:

  一是以新世代青年为主力。即以“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少年为主,他们成长于李扁执政时期,也就是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大发展时期,从小接受“台湾主权独立”、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教育,从而成为“新台独”。蔡英文提出“台独具有天然成分论”就是此意。

  二是一批以青年人为主的新兴“台独”组织纷纷兴起,近两年多时间先后有“黑色岛国青年阵线”、“岛国前进”、“基进侧翼”、“福尔摩沙会社”与“台左维新”等团体组织成立,成为台湾公民运动的主要发动者与策划者。

  三是“新台独”的社会主张“左倾”,强调民主程序正义、轻发展重分配、轻经济重公平,但政治立场则认同与主张“台湾独立”,并强烈“反中”。比如“台独”组织“台左维新”,就是“左独”概念的来源。

  四是主张与行动更偏激。他们常常进行各种激进的“台独”抗争甚至暴力违法活动,严重危害台湾社会政治稳定,成为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危害。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