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百万清兵“照猫画虎”终非虎战场的失败是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直接原因。甲午战前人们对清朝的印象是拥兵百万的老大东方帝国,但甲午开战后的战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应该兵多将广的清军却好像一下子被抽空了,在几乎每个关键战役中,战场上清军的数量总是少于日军,哪怕从全国范围内调兵,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百万清军气... |
百万清兵“照猫画虎”终非虎
战场的失败是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直接原因。甲午战前人们对清朝的印象是拥兵百万的老大东方帝国,但甲午开战后的战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应该兵多将广的清军却好像一下子被抽空了,在几乎每个关键战役中,战场上清军的数量总是少于日军,哪怕从全国范围内调兵,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百万清军气势逼人
1894年甲午战争开打之前,清朝拥有的军事力量确实可以称得上洋洋大观。由八旗、绿营和乡勇组成的国家军事体系,在经历了中法战争的检验后,似乎已经逐渐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大量进口、仿制的西洋枪械和大炮组成的规模装备,让清朝军队不再有鸦片战争时期的窘迫与反差。
而面临与日本战争的此时清军的序列是这样的。首先是八旗军,总数合计为二十五万四千七百余人。清军的另一大组成部分是绿营兵。绿营兵,分布地域广,人数众多。全国各省中,只有新疆、盛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没有绿营,其余各省绿营兵力总数达到四十二万四千余,远较八旗军为多。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中,清朝又发展出了各地以自募民兵为形式的团练武装。其中最著名的有曾国藩系统的湘军、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张曜的嵩武军,前身为皖军的宋庆毅军,左宗棠楚军等。
这些团练武装以乡情和亲情为纽带,在战争中逐渐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武器武装自己,经过战火的锻造,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使用近代化装备的陆军部队。并且影响了绿营兵,使得绿营也逐渐开始按照团练乡勇的营制编成训练,称为练军。
在天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事平息后,这些团练乡勇武装称为清朝陆军的骨干,被派驻边防、海防要地。凡是驻防在直隶、江淮南北扼要之处的团练乡勇,称为防军。称为清朝陆军武装力量的核心骨干。至甲午战前,各地驻防的乡勇兵员合计共三十二万三千。
八旗兵、绿营兵和乡勇三项合计,清朝陆军的总兵员数达到一百万零一千余,是实实在在的坐拥百万大军。
与此同时的日本陆军,自明治维新后以师团——旅团——联队的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到甲午战前,日本陆军共编有7个师团,总计十二万三千余人。清朝陆军一百万对比日本陆军十二万,清军规模是对手的8倍有余,这一对比不能不影响到时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而对清朝陆军的这种认识使得甲午开战之前,清朝上下笼罩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气氛。
战中始终以寡击众
甲午战争爆发,日清双方的首次陆上交锋是成欢之战。这是双方开战之前即已进驻朝鲜的部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成欢战役中,无论从参战兵力,还是从总兵力,清军无疑都在下风。
而在甲午战争朝鲜战场最关键的平壤战役中。汇集了入朝部队所有主力的清军,依旧面临着以少打多的困境。北路汇集平壤的清军共有四大部分,故称“四大军入朝”,按照入朝先后顺序分别为盛军、毅军、奉军、奉天练字营和吉林练军。
四大军到平壤后,清廷电令各军继续南进。彼时,从牙山败兵平壤的叶志超回电就明确指出“非有劲旅三万人,前后布置周密,难操胜券”。事实也与叶志超的电报吻合,平壤一战,左宝贵殉国牺牲,清军战败夜奔回国。
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战火燃向中国境内。但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跳出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日军的怪圈。平壤战败后,清廷紧急调遣老将宋庆组织鸭绿江防线。日军在鸭绿江前线动用了两个师团组成的第一军,总兵力达到3万人。而相比之下,鸭绿江防线上的清军,虽然员额有28000余人,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足,实际的兵力只有20000左右,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二。鸭绿江防线毫无疑问很快陷落。
此后日军进犯大连、旅顺,清军望风而逃,各种影响因素之外,守军兵力不及日军也是重要原因。直到日军深入辽东,占据海城,威胁辽阳之后,陆续聚集的清军才开始在数量上超过日军。辽东战场如此,山东战场也是相同的问题。
在日军攻克威海卫的作战中,始终面对的也只有直接守卫威海卫隶属北洋的巩字军、绥字军和北洋护军16营7、8000七八千人,而山东巡抚李秉衡部三十余营始终停在烟台以东,没有一营一队前往救援。北洋水师就在陆军这样极度的寡不敌众中全军覆灭。
八旗绿营多皆废物
实际上,清朝虽然拥有“百万大军”,但其中的一大半一开始就无法走上战场。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八旗兵力为250078人。但,除了辽东很小部分的八旗部队和绿营中极少数精锐练军外。,这些部队基本上与甲午激烈的陆战没有关系。
自从入主中原以来,八旗、绿营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缺乏更新,更重要的是吏制的腐化和训练的废弛。鸦片战争中八旗绿营被西洋列强打得疲于奔命,到了太平天国战争时,更是全无一用。甲午战争前,这支清政府的常备军战斗力早已尽丧,只能勉强充当维持治安的角色。 绿营的情况也差相仿佛。政治腐败不多,军官空谈韬略缺乏指挥才能,贪污腐化训练废弛。武器落后,弹药不足,纪律败坏不复行伍,空额横行,士兵糜烂。这只支在清中期开始成为朝廷武力支柱的部队到甲午时,也早已成为了“无用之兵”。
可就是这么两支腐烂到极点的“军队”,因为是曾经帮助打下江山社稷的皇朝子弟兵,属于赖以维系政权存在的“祖宗旧制”,改革之刀刃无法触及,。每年清政府并不宽裕的财政要为这两支吃闲饭的队伍支付2000万两银上下的粮饷开支,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
唯惟一的例外是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在绿营基础上按照湘淮军乡勇的组织和训练标准挑选精锐训练的“练军”。
这只部队总人数约10万人,但一方面因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能在第一时间调用参战的只有驻直隶、山东等地的练军;另一方面各地练军训练水平参差不一,战力差距悬绝殊,相对来说,也只有直隶等处的练军可堪上战场,这也直接导致清廷在甲午战后痛感练军不足倚靠,对之进行大规模裁汰;第三,就是训练水平可以保证的直隶等省练军,战斗力高于绿营,但依旧不能满足对日军作战的需要。
因此在八旗和绿营的69万人中,真正可以被清廷调上甲午陆战战场的,只有绿营“练军”中的一小部分。其余60余万人,只能是坐糜粮饷,一无所用。
往日劲旅雄风不再
其中,各地的团练武装最著名的有曾国藩系统的湘军、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张曜的嵩武军,前身为皖军的宋庆毅军,左宗棠楚军等。
这些团练武装以乡情和亲情为纽带,在战争中逐渐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武器武装自己,经过战火的锻造,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使用近代化装备的陆军部队。
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事平息后,这些团练乡勇武装称成为清朝陆军的骨干,被派驻边防、海防要地。凡是驻防在直隶、江淮南北扼要之处的团练乡勇,称成为防军。称为清朝陆军武装力量的核心骨干。但这些“核心骨干”,在进30年后的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太平天国战争后,曾国藩大力裁撤湘军,到甲午战争时,原来的老湘军早已十不存一。练勇的主力由李鸿章系的淮军为主力担当。 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外国引进和在国内洋务工厂自行生产的近代先进武器装备不停供给给这些部队。作为国防的“核心骨干”,练勇的装备还是跟上了时代的进步。,但跟上的也仅仅是装备而已。
练勇的军官大多没有任何相应的近代陆军指挥和作战的知识和素养,仅因为自己或自己长辈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中立有战功,就得以逐级晋升。他们的作战、指挥知识和习惯要么来自于自己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实战经验的积累,要么来自于自家长辈将领和同僚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士兵层除了在训练中接触到一些西洋队法和兵器操法外,更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近代陆军的点点滴滴。
当时间还停留在1860和1870年代的时候,这些练勇部队还能凭借太平天国战争和镇压捻军的实战经验维持战斗力的话。时间的推移,到了1880和1890年代,随着老兵的逐渐淘汰,这点赖以维持战斗力的经验也都荡然无存了。
可战之兵尽在于此
在李鸿章1894年7月4日的《海陆兵数折》里,他一一列数了自己认为可以一战的部队,计有:
“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经始未成外,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隶、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计二万人者指此。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芦台之武毅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铺游击策应之师。至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较收实用。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围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
其中,威海卫护军、奉天大连湾、军粮城之铭军、亲庆军、天津青县之盛军、武毅军都是淮军,嵩武军和宋庆毅军均是豫军乡勇,仁字营出自湘军,威海卫绥巩军是关外防军,加上“较收实用”的直隶和奉省练军。这就是李鸿章心目中的全部可用之兵。这些部队有多少呢?
李鸿章提到的“营”是晚清陆军常用的编制单位,一营兵编制应该有500人,但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一营300余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此折中提到“分布直隶、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的,是“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计40营另670人,按一营500人计约20670人,与李鸿章所说“合计二万人”正好符合。 而“填扎后路以备畿铺游击策应之师”计20营,越1万人左右,加上“较收实用”但“断难抽调远役”的少量直隶和奉省练军。清军可战之兵已尽在此了。 这就是清朝陆军中真正能调用对日作战的家底。“百万大军”,到此翻作画饼。
兵不够那就临时凑
可用兵力的捉襟见肘诱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当远征朝鲜的清军精锐大败亏输逃回国内后,为了弥补战场上的漏洞,李鸿章不得不将能动用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大规模调用。因为远征朝鲜的已经是清陆军中大半的机动兵团,那么,李大人也只好将那些原本守备炮台要塞的精锐陆军抽出编组成野战兵团推上前线。而为了补上朝鲜的窟窿,除了威海的守备部队未动外,辽东半岛和天津的要塞守备部队已近抽空。
当这些部队加上大量的杂牌军辅助,终于在海城等地与日军第一军形成对峙的时候,整个北部沿海已经没有别的可战之师。因此当日军第二军在大连登陆进攻旅顺要塞,山东作战军在荣成登陆进攻威海要塞时,清朝就再没有可以阻止他们的军力了。
而为了堵住这个窟窿,弥补当面军队数量上的不足,清军陷进了更深的陷阱——临时招兵。在宋庆毅军,刘盛休铭军调往鸭绿江防线后,为了防守辽东半岛的要塞群,清军大规模临时招兵。如铭军留守大连的徐道邦部,从三营临时招兵扩充到六营二哨。,新兵数量已经超过老兵一倍。 更为极端的,是旅顺守军各营,总兵力14700人中,竟有11000人是战前新募,可以说,就是一群才拿起枪的平民。要他们对抗兵力优势并且训练有素的日本陆军,无异驱羊斗虎。旅顺保卫战的快速溃败,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与之类似,防守威海的绥字军也因兵力单薄而大量招募新兵。而随着日军攻势的深入,这些新募士兵甚至闻恶战将至即未战先逃。导致威海卫坚固而重要的北帮炮台群未经一战就落入日军手中。
因此,在日军审讯被俘的北洋水师将领蔡廷干的记录中,留下了这样愤愤而又无奈的对话。
日审讯官:陆兵不能相互救援而招致失败,没有其他原因吗?
蔡廷干:太平时期不思军备,临战时新招兵丁首鼠两端乃败因。
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人们应该能想到最终倒下的是整个大清陆军。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