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者郑柱子简介及作品 《邮票齿孔的故事》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读本。 邮票齿孔的故事 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最早的邮票跟现在的不一样。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身旁,一... |
作者郑柱子简介及作品 《邮票齿孔的故事》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读本。
邮票齿孔的故事
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最早的邮票跟现在的不一样。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身旁,一位先生左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看样子,他是在找裁邮票的小刀。那位先生摸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也没有找到小刀,只好向阿切尔求助:“先生,您带小刀了吗?”阿切尔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也没带。”
那个人想了想,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都刺上小孔,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机造出来了。用它打过孔的整张邮票,很容易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英国政府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作者郑柱子简介及作品 :
郑柱子,男 ,河南许昌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圳记者站记者。参加了多次全国“两会”的报道,并且参与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北京残奥会火炬接力、香港、澳门回归分会场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内地报道。1967年3月出生于河南许昌,主任记者。1991年6月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至河南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任编辑、记者。1996年11月至2004年11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记者站工作,2004年11月至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圳记者站工作。参加过1999年、2002年、2008年全国“两会”报道、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北京残奥会火炬接力、香港、澳门回归分会场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内地报道等。主要报道有:《濠江欢歌振九洲》、《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获“中国广播新闻奖” 一等奖、《走进焦裕录之子——“卖蒜县长”焦跃进》获“中国广播新闻奖” 二等奖、《让历史告诉未来》获“中国广播新闻奖”三等奖、《今天我休息》获“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三等奖。
长期深入基层,对工业、农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善于对观点的总结和提炼。到深圳站工作后,刻意加强对经济问题的学习、报道,报道较有深度。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