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作者简介 维也纳圆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古典音乐中生活风俗性小品和舒伯特圆舞曲的专业传统,以民间连得勒舞曲、进行曲为基础,将维也纳圆舞曲的样式固定下来,即:引子,五首有调性联系和情绪烘托的舞曲,尾声。圆舞曲以弦乐为主导,加强弦乐与木管音色对比的配器手法;具有华丽流畅的旋律和标题形象鲜明等特... |
作者简介 维也纳圆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古典音乐中生活风俗性小品和舒伯特圆舞曲的专业传统,以民间连得勒舞曲、进行曲为基础,将维也纳圆舞曲的样式固定下来,即:引子,五首有调性联系和情绪烘托的舞曲,尾声。圆舞曲以弦乐为主导,加强弦乐与木管音色对比的配器手法;具有华丽流畅的旋律和标题形象鲜明等特点。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清早醒来,不睁开眼,尽量用耳朵来辨认天天叫醒我的这些小家伙,我能准确地知道它们所在的位置,是在窗前那株高大的针叶树里边,还是远远地在房脊和烟囱上。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后来我在十四区博物馆听鸟儿们的录音时,才知道这家伙的名字。它长得并不美,全身乌黑的羽毛,一个长长的黄嘴,好像一只小乌鸦叼着一支竹笛子。我闭目倾听它的鸣唱时,把它想象得美若彩凤。
我发现,闭上眼睛时,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得很像猫叫。一天,它一边叫,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一位奥地利朋友称这种清晨时鸟儿们的合唱为“免费音乐会”。参加这音乐会的还有远远近近教堂的钟声。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却清脆而透彻。教堂钟声的加人,常常使这“免费音乐会”达到高潮。每每这个时候,从窗外会溜进来一股什么花香,钻进我的鼻孔。
五月里的维也纳还是“花天下”。
家家户户挂在窗外的长方形花盆全都鲜花盛开,绚烂的颜色好像是这些家庭喷发出来的。许多商店用彩色的花缠绕在门框上,穿过这门,如同走进花的巢穴。按照惯例,城市公园年年都用鲜花装置起一座大表,表针走得很准时,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有人说,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并不在金色大厅或歌剧院,而是在城郊的小酒馆里。如果你来乡村的“当年酒家”里坐一坐,便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扭头一看,一个满脸通红的老汉,满是硬胡茬的下巴夹着一把又小又旧的提琴,在你身后起劲地拉着。他朝你挤着眼,希望你兴奋起来,尽快融入音乐。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播放数:611

播放数:547

播放数: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