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陈嘉庚简介 选自[语文S版第八册课文] 陈嘉(jiā)庚(gēng)办学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qiáo)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shè)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辛勤的劳作和诚信的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是,远在异乡的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福建省... |
陈嘉庚简介 选自[语文S版第八册课文]
陈嘉(jiā)庚(gēng)办学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qiáo)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shè)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辛勤的劳作和诚信的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是,远在异乡的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
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当走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shú)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妻子有些犹豫。
“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dān)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
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láng)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líng)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zhuàn)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fàn),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xià)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年近五旬,两鬓(bìn)染上了斑斑白霜。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闽东语罗马拼音: ding gak kh'eing,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1]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陈嘉庚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新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支援抗战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