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 |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据出土于197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铭记载:包拯先后有三妻,分别为张氏、董氏和媵孙氏(媵指随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妻子董氏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病逝于合肥,与包拯合葬。
包拯与董氏生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后两年染病身亡,其子(即包拯孙)包文辅于五岁时夭折,长媳崔氏则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过世,享年62岁。
后来媵孙氏怀孕,包拯将其遣送回家,媳妇崔氏得悉后妥为照顾。1058年,媵孙氏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得以繁衍,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帮他改名名为包绶。包绶成过两次亲,第一次是娶包公门生、做过庐州知州的张田的女儿,张氏早包绶而死;第二任妻子是宰相文彦博的小女儿,出身相门的文氏,并不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娇小姐,她恬静寡欲,生活俭朴,待人和善,从不以势自居,见他人有难,还乐于慷慨接济。她经常吃素,与丈夫包绶一同受过道教的洗礼,视富贵如粪土,在北宋百余年的太平时代下,包绶夫妻二人严守父命,看重节操,也是大势所趋,民风使然。文氏早包绶四年去世,于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病故,得年仅三十多岁;包公另有两女。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