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久前,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贷进校园应设安全防护罩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许多人将目光瞄准了高校里的分期消费市场,众多“校园贷”平台纷纷到高校“... |
不久前,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贷进校园应设安全防护罩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许多人将目光瞄准了高校里的分期消费市场,众多“校园贷”平台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大学生贷款”,“1小时到账,大学生贷款助您圆梦”、“只需要身份证与学生证即可,无抵押无担保”、“零首付、低月供,分期购苹果”这些张贴在校园里的广十分诱人。目前攻占校园的网络借款平台,以购物分期为多,也有不少直接做现金借款的平台。然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真能安枕无忧吗?网贷进校园究竟是助人还是害人?
毋庸置疑,是自制力的缺乏与互联网金融在校园里的肆虐“合谋”杀死了这个河南学生,在各种纷杂的网贷信息前,多数学生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在申请贷款时,大部分人还能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但对于贷款的息费收取却没有清醒的认知。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达,学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每天都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琳琅满目的商品随着购物网站和快递公司在南北东西快速流通。网络贷款门槛低、放款速度快,使得原本还会犹豫是否要买最新的苹果手机的大学生消费欲望更加膨胀。大学生中的许多人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成为了身负不良信用记录的人。
高校学生在感慨“网贷门槛低”“借钱很方便”时,常常忽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近年来,很多人因高额网贷消费而透支生活费、甚至违约被告上法庭的事件也屡见报端,正视风险,堵住漏洞,是一道绕不开的课题。
网络贷款“看起来很美”,但消费欲一旦膨胀,往往“覆水难收”。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阶段,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校方应当加大金融教育,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应该加强和孩子的沟通、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念,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类似小郑的悲剧再度上演。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