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梁振英:香港曾是个“反共”的城市 “反共”思想和行为演变成“反中”、“港独”

 129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6-06-30 8:53:39
导读:近年来,香港内地矛盾日益加深。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期接受《南华早报》专访时,特别谈到了这个问题。梁振英认为,香港与内地的矛盾已经从两地民众争夺稀缺资源转移到地方与中央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分离主义和“香港独立”理念。回顾历史,梁振英强调,香港曾是个“反共”的城市,某些“反共”思想和行为演变成“反中”、“港独...

近年来,香港内地矛盾日益加深。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期接受《南华早报》专访时,特别谈到了这个问题。梁振英认为,香港与内地的矛盾已经从两地民众争夺稀缺资源转移到地方与中央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分离主义和“香港独立”理念。回顾历史,梁振英强调,香港曾是个“反共”的城市,某些“反共”思想和行为演变成“反中”、“港独”。

梁振英:香港曾是个“反共”的城市 “反共”思想和行为演变成“反中”、“港独”

 

  本段采访刊登于《南华早报》6月28日英文版。

  问:近年来,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恶化,你认为原因何在?

  答: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众可以自由表达见解。对于稀缺资源,总会存在竞争,比如母婴服务、奶粉、幼儿园以及住房。我们在上述方面都采取过措施,香港和内地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诚如所见,香港与内地的矛盾已经从两地民众争夺稀缺资源转移到地方与中央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分离主义和“香港独立”理念。我们同样要记住的是,大量香港民众到内地旅游、学习、工作和投资。大约有35万香港民众长期生活在内地三大城市。35万人占到了香港8%的劳动力。

  问:很难想象4、5年前,香港人会对国歌发出嘘声。过去,香港人为奥运会的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国运动员真心喝彩。你认为这是源于香港民众对北京政改政策不满,还是源于你个人的治理风格?

  答:情况很复杂。首先,对任何国歌发出嘘声都是不对的,是不能容忍的。但是,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天安门广场,为看五星红旗升起而特地早起。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内地读书、生活、工作以致结婚生子。这跟谁主导政府都没有关系。事情非常复杂。至于“香港独立”或者“香港城邦论”这些说法,早在我2011年上任之前就出现了。过去,香港是个“反共”的城市,某些“反共”思想和行为演变成“反中”、“港独”。

  问:内地对香港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作为特首,你要如何把两方面统一起来?

  答:由于限制内地民众在香港购买奶粉和住房,相比香港民众,我被内地民众批评得更厉害。两边都有意见。我认为解决的办法在于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我热衷鼓励香港年轻人到内地看看最新的发展状况。让他们亲身感受很重要。

  问:对于内地民众的批评声音远多于香港民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要再次强调,还是沟通问题。今年3月,我在北京接受电视采访,已经解释了为何内地游客只能从香港购买不超过两罐奶粉。沟通非常重要。我要求主管内地经贸工作的同事,多多向目标受众解释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必须考虑任何可能的有效沟通方式。内地民众抱怨的不仅仅是奶粉。有些政策,他们会认为明显偏向香港。比如,很多香港司机能够开着香港卡车进入内地,但是内地司机就不能开着内地开车进入香港。我们不会支付中央政府驻港部队的开销,但是香港回归前,我们要承担英国驻港部队的花费。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遵循旧例?同样,香港民众可以任何时候出入内地,甚至不用填表格,也能随时在内地工作。但是内地民众来香港就受到限制。

香港大概有30万家政服务人员,每月能够领到约4000元港币(约合3426.4元人民币——观察者网注)的薪水,一年下来也是不小的数目。我们允许雇主聘用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的家政服务人员,但是不允许内地。这个也遭到内地民众的埋怨。在“一国两制”下,平衡两边很重要。我认为香港民众应该明白,这种偏向香港的特权受惠于“一国两制”。

  问:你认为我们能够享受多久的特权?香港回归最初几年,内地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开始质疑类似安排。

  答:只要香港对整个国家有助益,就会享受这些特权。这也是当初邓小平理解的“一国两制”基础所在。其次,我们要展示出香港为何,以及如何能够有助于国家发展。这就需要沟通。沟通非常重要。香港经常被形容为国家金融、贸易中心。我认为,内地应该了解我们能够在上述领域有所助力,并提振整个国家实力。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自满于过去30年的成就。我们也需要发现助益国家的新途径。尽管部分人士不同意这一点,但是我们能够享受诸多特权在于我们拥有强大的中央政府。

 

关键词:梁振英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