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台湾军公教九三游行现场 九三游行有多少人 蔡英文回应:我们走我们的行程

 30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凤凰资讯  发布时间:2016-09-07 8:57:16
导读:“九三大游行”现场。(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3日在台北登场的“军公教”九三反蔡大游行,原本规划四大纵队,号召10万人上街头(早前报道:九·三胜利日 十万人计划上街抗议蔡英文!)。但参与民众反应异常热烈,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主办单位预期。主办单位估计,人数最高峰已经达到25万人到30万人之间。而...

“九三大游行”现场。(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3日在台北登场的“军公教”九三反蔡大游行,原本规划四大纵队,号召10万人上街头(早前报道:九·三胜利日 十万人计划上街抗议蔡英文!)。但参与民众反应异常热烈,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主办单位预期。主办单位估计,人数最高峰已经达到25万人到30万人之间。而“墨绿”柯文哲掌控的台北市警方,开始说游行只有11万人,但后来也改口称,最多时人数有14万5千人

  中国台湾网9月6日讯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九三年金游行”结束,朝野近日对游行发表看法,褒贬不一。游行发起人之一的台湾退役中将吴斯怀今日(6日)透过脸谱网(Facebook)以“别低估九三游行的蝴蝶效应”为题发文表示,游行后几天下来,激进言论已逐渐出现,游行群众“被羞辱的感觉更甚以往”。他表示,蔡当局放任民粹相互刺激的结果,只会让社会加速分裂与沉沦,“掌权者务必深思,鼓动民粹很容易,掌控民粹是不可能的,非要弄到最后不可收拾吗?”

  吴斯怀说,“九三军人节”25万人上凯道游行,是台湾中道力量第一次被迫上街头!几天下来各种激烈对立论调纷纷出炉,不断发酵扩大,绿营“立委”、名嘴、政论节目持续铺天盖地,酸言酸语、嘲讽挑衅。和平理性上街的群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被羞辱的感觉更甚以往。

  他表示,几天来,激进声音开始浮现,有号召继续十月围城的、有呼吁改采激烈手段的、有准备长期抗争街头埋锅造饭的。蔡当局放任民粹相互刺激的结果,社会只会加速分裂继续沉沦,旧问题没解决,制造更多新问题。蔡当局轻忽的态度让有识者担心, 难道一定要闹成当年倒扁红衫军再现凯道,你们才会清醒吗?

  吴斯怀说,蔡英文几句轻松话掀起千层雪,“你要走自己的路、年金改革要加速推动、希望人民没事不要上街头、我会承担”,意思是不管你们上街几次,再多人上街,当局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硬干到底,还要加速完成!

  吴斯怀强调,军公教警消这股中道力量是台湾运作的主要支柱,是社会安定的基石,相对而言基本素质较平均,具有和平理性的特质,是可以说理的族群。你们以如此轻慢的态度,放任社会羞辱抹黑,不断把他们逼到墙角。不要低估中道力量引发的蝴蝶效应,掌权者务必深思,鼓动民粹很容易,掌控民粹是不可能的,非要弄到最后不可收拾吗?

  对吴斯怀的说法,有网友留言说“我有的是时间,埋锅造饭吧!”“蔡英文9/4说:没事不要上街头!但蔡英文2008年也说:人民走上街头,是执政者逼出来的!冲你这句话,我准备上第二次!”

  红衫军倒扁运动:

  也称百万人民反贪倒扁运动或反贪腐倒扁运动。2006年8月12日起,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发起政治诉求运动:要求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应为公务机要费案、其亲信及家人相关的诸多弊案负责,并主动下台。此运动高度激化台湾社会传统道德价值与政党现实利益之对立,除台北市密集的街头活动外,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也被群众包围。但陈水扁最终未下台。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