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郑州武汉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知情人称: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关键是看如何建设

 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2-08 9:37:45
导读: 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 地方开展城市能级大赛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一个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个是长江中游龙头城市,具体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件给两个城市都有了新的具体定位,也提出了两个城市的短板和补短板的思路。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

郑州武汉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知情人称: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关键是看如何建设

 

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 地方开展城市能级大赛

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一个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个是长江中游龙头城市,具体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件给两个城市都有了新的具体定位,也提出了两个城市的短板和补短板的思路。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央层面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就是“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关键是看如何建设。

定位各有侧重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和郑州多年的目标。

从经济总量来说,武汉远超过郑州,不过郑州近年也追赶迅速。2016年武汉GDP为11912.61亿,增长7.8%,郑州GDP为7920亿,增长8.5%。

显然,武汉依旧是中部的龙头。文件称,武汉市城区人口居沿江城市第3位、地区经济总量居第4位,具有支撑长江中游地区和承启上下游的独特作用。

《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郑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对其定位仍然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

文件称,推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的定位更突出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另外文件还提到,“坚持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 链接全球”,回答了过去民间关于“武汉在哪里”的疑问;而郑州重点在强调辐射“中原城市群”,以及综合交通枢纽。

如何补短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为这两座城市当下最热门的议题。

2月2日,郑州市委书记马懿主持召开市委议事会,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工作。

武汉市政府一位人士也提到,目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重头工作,即将召开的武汉两会,代表委员都在咨询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关的议案、提案。

国家发改委文件也提及郑州和武汉的短板。文件称,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会处,但是,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另外,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但目前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郑州人口数量在河南排第二,低于南阳。在经济总量方面,2015年,武汉在湖北全省的GDP占比为37%,而郑州在河南的占比不到20%。

郑州市长程志明在2月2日的讲话中也表示,郑州最大短板是经济实力和创新不足。他指出,郑州要厚植优势,打造面向国际的枢纽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把潜力尽快变成现实。

国家发改委文件称,武汉的短板是“一城独大”和“大而不强”。武汉城市圈建设滞后,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还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吴传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和郑州相反,武汉在湖北乃至在中部,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都是一城独大,但是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却有限,离文件提到的“服务全国、连接全球”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补的短板。

吴传清说,文件给武汉短板也提出了思路,包括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增强辐射中部的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筑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

1月22日,履新不到一个月的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打造“长江新城”。未来5年,武汉要对标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长江新城。他提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吴传清认为,这跟“坚持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一致。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