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邓小平为什么选择***作为接班人?邓小平眼中的***

 181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6-22 17:29:00
导读:邓小平眼中的接班人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后,1989年的初夏,邓小平推动和确定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由此开启了中共领导层新老交接的制度化进程。在此,我们将20多年前邓小平对党的事业接班人一些鲜为人知的评价和看法,整理和披露出来,以飨读者。 (江泽民)展示新的接班人形象 198...

邓小平眼中的接班人
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后,1989年的初夏,邓小平推动和确定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由此开启了中共领导层新老交接的制度化进程。在此,我们将20多年前邓小平对党的事业接班人一些鲜为人知的评价和看法,整理和披露出来,以飨读者。


  (***)展示新的接班人形象

  1989年春夏之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接到中央书记处的紧急通知,要他立即赶赴北京。***匆忙赶到机场,发现等待他的是一架专机。当飞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后,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载着***直接开往北京西山,在那里,邓小平安静地等待着他。
  两人见面后,邓小平提出由***担任党的总书记。***之所以能进入邓小平的视野,同他在上海期间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工作能力密不可分。
  此前,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姚依林谈话时提出,“要真正建立一个新的第三代领导。这个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6月16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再次提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
  从邓小平在西山同***谈话,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这段时间里,邓小平为平稳移交权力,有条不紊地做着安排。邓小平在同李鹏、姚依林的谈话中强调:“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1989年11月9日晚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始播放,邓小平坐在了电视机前。对他来说,这天的《新闻联播》与自己的一项重大决定有关。
  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从电视机中传了出来:“11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
  退休后的邓小平,仍然关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长。1993年9月16日,在同弟弟邓垦的谈话中,邓小平说:“现在证明,我退休以后,***他们搞得不错。”“现在我比较放心,我看我们的事业有希望,我们国家大有希望,我们民族大有希望。”
  

 (李鹏)关心勉励“革命后辈”

  由于烈士子女的身份,李鹏比其他人更早进入邓小平的视野。
  邓小平对李鹏父亲李硕勋、李鹏五舅赵世炎的感情十分深厚。1920年10月,邓小平受到了比他早4个月赴法的赵世炎的热烈欢迎。旅法学生中,邓小平年龄最小,才16岁,年长4岁的四川老乡赵世炎如同兄长一般,带着他勤工俭学,开展斗争,并介绍邓小平入党。赵世炎从苏联回到中国后,于1927年被捕遇难。这段法兰西岁月中结下的兄弟情谊,从此深深留在邓小平的心里。
  1929年,回国后的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并担任政委,后来接替他红七军政委一职的正是赵世炎的妹夫、李鹏的父亲李硕勋。不幸的是,李硕勋在1931年遇难了。
  在延安,邓小平和其他革命领导人对李鹏这批烈士子弟的成长倾注了很大心血。后来,李鹏赴苏留学、参加工作都离不开邓小平等人的关心。
  1955年,李鹏赴苏留学归来,进入电力部门工作。1983年,李鹏被任命为副总理后,邓小平经常问李鹏电力工业和三峡工程的情况。在李鹏熟悉的电力领域,邓小平的态度是信任与鼓励;在李鹏不熟悉的其他工作领域,邓小平的态度则是积极帮助他。
  1988年,李鹏出任国务院总理,同时担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能力和资历都难当此重任”。邓小平看出他的畏难情绪,温和地叮嘱他:“周恩来总理是世界公认的外交家,你们在对外交往中,要学习他那种泱泱大国总理的风范。”
  1990年,邓小平把注意力转向了上海。2月17日,邓小平对李鹏说:“你是总理,浦东开发这件事,你要管。”李鹏立即进行了具体安排,他派副总理姚依林去上海,解决了上海长期上缴中央财政比例过大的负担,为开发浦东创造了财政条件。
  浦东开发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又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为总理,李鹏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一起,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朱镕基)力排众议扶“黑马”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上海调往北京的朱镕基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政坛的“黑马”,而“伯乐”正是邓小平。
  邓小平对朱镕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每年都带家人到上海过春节,一共在上海过了7个春节。朱镕基接待过4次(1988年到1991年)。这4个春节里,邓小平听到朱镕基对经济改革的看法,也更深地了解了朱镕基。
  1991年春节后,邓小平就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由于朱镕基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为此,邓小平专门讲过一句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1992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成为排在***、李鹏、乔石、李瑞环之后的“第五号人物”。
  当然,对于朱镕基进入政治局常委,党内外是有一些不同意见和声音的。有人说:“多考察,注重实绩。”还有人说:“要多听意见,上来了,再下去就被动。”
  但是,邓小平爱才用才的态度十分坚决而明确。他意味深长地讲道:“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他从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绩,党和人民都见到的。”***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曾对朱镕基的工作评价称:“朱镕基在地方工作有突出表现,到中央工作后,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可以胜任。”评价他是一个“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在邓小平去世一年后,1998年,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李瑞环)人缘好适合搞统战工作

  同***一样,李瑞环也是临危受命,从地方调入中央。他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员。4年后,在1993年的全国两会上,李瑞环出任全国政协主席,同样得到邓小平的信任和推荐。
  在邓小平看来,李瑞环身上最主要的特质是坚持改革开放、旗帜鲜明、善于协商。因此,危急关头,邓小平选择让李瑞环进入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中,李瑞环起初分管意识形态领域。1993年3月,当不满60岁的李瑞环当选为新一届政协主席时,外界议论纷纷。不仅是旁观者不解,李瑞环自己也觉得不合适。
  直到1997年的全国地方政协主席座谈会,李瑞环才披露了当时的心事:“早在十四大召开之前,中央提议我做统战、政协工作时,我觉得不合适,一是历届政协主席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二是对政协工作我不熟悉。后来邓小平同志让人带信给我说,政协很重要,有许多工作可做,你的人缘还不错,搞统战工作这点很要紧。”
  当时,很多人认为政协在国家治理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官场中还流行一段顺口溜:“党委点戏,政府演戏,人大评戏,政协看戏。”李瑞环接任政协工作后,没有受这些传言的影响,反而干得有声有色。
  在全国政协主席的任上,李瑞环用他的“好人缘”团结了不少港澳台人士。他在香港的一些讲话,平实机智,颇受欢迎。如2000年,李瑞环考察香港时,呼吁香港市民加强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发展繁荣。现场记者问道:“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是不是指责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笑着反问道:“如果我祝你们健康,是不是指你们的身体就不健康呢?”
  1993年到2003年,李瑞环在政协的10年里,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嘱托,无论是发展协商民主、促进祖国统一这些宏观的大目标,还是考察城市规划、振兴京剧这些具体的小议题,李瑞环带领的全国政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锦涛)最年轻的政治局常委

  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增选为中央委员)。3个月后,胡锦涛从甘肃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说:“后年党代会(党的十四大)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1991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开始酝酿十四大中央决策层人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推进,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显然,这里的“班子”包括了十四大的领导班子。邓小平满怀希望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个‘家’那个‘家’就好了。”
  几个月后召开的十四大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49岁的胡锦涛被选进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工作。是年,胡锦涛49岁,比其他6位常委的平均年龄小16岁。当天,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就发出电讯,称胡锦涛被选举为党的最高机构成员,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们认真了解邓小平的用人观,就会明白,这绝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选择。在起用年轻人时,邓小平从来都是胆识过人,气魄惊人。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根据邓小平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在邓小平的遗孀卓琳身边,是负责护送邓小平骨灰走完最后一程的胡锦涛——1997年3月2日,胡锦涛和卓琳一起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黄海。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